鸿山公园的历史
明末清初,这里是郑成功屯兵的山寨,叫嘉与寨,遗址尚存。后人还在半山巨石上分别刻“延平郡王园”五个摩崖大字。现辟为公园,四周遍种花木,石磴小路环绕峨岩峭壁和林阴之中。 站立西坡看鼓浪屿,就象一横幅竖山水画,是难得的观赏角度。山顶嘉与寨旁建有嘉尔园,它是座仿古城堡建筑,内有池溏水榭、亭台楼阁、花圃草坪和天然石景,还有工艺精品“睡童”石雕。
原在鸿山与虎头山夹峙之间的山坡上,殿堂毕具,雄伟庄严,是厦门本岛以寺见称的第二座寺院。寺后有古道通向南普陀寺以东海滨地区。两山夹峙之间,四面通风,每当雨季,横风吹雨,雨丝交穿如织,故有“鸿山织雨”的奇观,为厦门八大景之一。寺毁于清初“迁界”,乾隆间(1736—1795)复建。清季于两山之间辟建“镇南关”,降坡开辟通衢大道,“鸿山织雨”奇观不复再见。 清光绪十五年(1889),漳州南山寺喜参和尚应邀来寺住持,重修鸿山寺。后来喜参和尚又转往重兴南普陀寺。民国初年,蒋以德居士独捐巨资重修殿堂楼苑。民国十三年(1924),转逢和尚献南普陀寺为十方丛林时,鸿山寺随之收为南普陀寺的下院。
20世纪20年代中,厦门佛教界兴起佛化运动,有佛教青年居士蔡吉堂、叶青眼等人,发起组织“闽南佛化新青年会”,以鸿山寺地点适中,即以此为会址,建立“佛教宏誓会”,举办定期念佛会和讲演会。时鸿山寺住持为台湾青年僧人普松,他不仅全力支持,而且积极主动参加各项佛化活动。后来普松返回台湾,住持由妙抉继任。民国二十七年厦门沦陷,鸿山寺住众大都离散内地,一度废圮,抗战胜利后,转由菜姑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