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音山》是什么意思?我不能理解它。

观音山的故事讲述了丁波(陈柏霖饰)、南风(范冰冰饰)、龙飞三个年轻人租下了常月琴(张艾嘉饰)的房子,开始了两代人的穿越。

常月琴沉浸在儿子车祸身亡的痛苦中,而丁波无法面对父亲在母亲去世后改嫁的事实。南风父亲喝醉了,母亲身体虚弱。

在这些人物中,年轻人是没有被照顾过,没有出路的一代,而常月琴是已经没有希望的一代。这样的故事主题是灰色的,但李玉的表达方式更有女人味,更温柔,更有幽默感。缺点是叙事不够干脆,骑火车释放情绪的场景用的太多。

应该说演员是亮点之一。张艾嘉的京剧老师成功地消除了台湾省演员的背景。也许这是一个非常适合张艾嘉这个无可救药的中年大妈的角色,她在以气质著称的张艾嘉饰演,绝望和痛苦的感觉非常感人。

范冰冰笔下的南风也是她塑造的比较完整和成功的角色。面对无解的生活困境,她选择以自我毁灭的方式度过每一次,用一个瓶子砸自己,倒两瓶酒。在南风的世界里,有些事情她不伤害自己是解决不了的,这在李渔的作品里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有两个场景范冰冰表现的非常好。一是看到丁波和别的女人亲热,三人亲密相依的感觉被破坏,范冰冰走上露台藏泪;一个是挤到常月琴的床上,像母女一样依偎,流泪。

陈柏霖的口音并不能掩盖他的演员身份,但他的表演却令人惊讶。他不夸张,不过度追求张扬,符合人物性格,自然不做作。

整个故事的个人感受是“没有时间关心浪漫的现实生活”。常月琴的儿子因为追求给女朋友过一个“浪漫”的生日而出事了。乘火车去南丰、丁波和飞龙都离现实很远,似乎只是一段短暂的距离。最后导演让他们默默坐在返程列车上,默默承受常月琴自杀的结局。

南丰和丁波的幸福只能是一种垂死的时刻。毕竟他们回到现实就是被抛弃的一代。虽然他们在与常月琴相处的过程中给了对方希望和温暖,但对佛法的理解战胜了对现实的解决,导演最终选择了更模糊的表达方式。

我个人认为佛教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出口。在电影中,我们可以从“观音山”的形象中获得一些启示,但在现实中,丁波和南风仍然在为生存而挣扎。

总的来说,《观音山》信息丰富,题材贴近现实,表现手法略显女性化,被认为是李渔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

当一个社会正在遭受经济下滑和通货膨胀的压力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这种不确定的变化中,人的自闭会无端加重,猜疑和冷漠也会蔓延。到最后,深深的情感支撑只会维持在最熟悉的家人身上,其他人都不会信任。

因为残酷的生存环境和社会人文关怀的严重缺失,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会不断萎缩,家庭会成为最后的避风港。

如果家庭关系不和谐,或者家庭突然遭遇变故,都会直接影响现代人的心理和行为。

影片中,男女主角和付房租的女人都因为家庭的破裂或不和而处于抑郁的阴影之下。女主角的情况最轻,但也挺不开心的。

他们三个互相救赎,互相付出,同时得到对方的温暖。这是一种带着无奈的极度解脱,散发着冷入骨髓的痛苦。这就像一个乞丐给了另一个乞丐半个烧饼,于是他们似乎不再孤独,而是把同情变成了相互扶持的点,但凄凉的感觉依然存在,只是被瞬间的幸福温柔地掩盖了。

这是一个关于失去后如何重建的故事。

无论是男主角在父亲的续弦仪式上大吵大闹,还是女主角以惊人的酒量怒斥生病的父亲,都是在复仇中发泄对灰暗记忆的不满。他们觉得无论走到哪里,家里的历史阴影总是缠绕在心里,让他们在孤独的时候觉得很痛苦。

家庭的矛盾和无序使他们无法面对自我认同,无法建立对生活的充分信心和勇气。

血里的爱久了变成恨,骨子里的责任变成痛。

家庭是人的身心之基,人因为家庭内部的纷扰而迷失,谁都逃不掉。

最重要的付房租的女人显然是影片中的一个火花人物,编剧延续了她作为一个心如菩萨的魔女的传统定位。

一开始她和三个年轻人是单纯的利益关系,后来因为生活方式不同变成了引发纠纷的敌对关系。最后,在一次次的密切接触和相互拯救下,付房租女人的秘密被揭开,她也沦落为一个有爱的善良女人。

这样的角色设定规则是相当常规的。如果换成一对恋人,这个规律依然成立。

三个陷入困境的年轻人与刚刚失去儿子的租房女发生碰撞,他们在碰撞中交流融合。最后在观音山重修观音寺时,主题得到升华。

肥皂是个酱油人物,片中的荣誉绿叶有他点缀,阴郁的气氛略减。

大多数时候,他是快乐的,至少比其他三个快乐。

快乐简单直接,没有内涵,导演也不会下功夫去雕琢快乐的人物。

肥皂的快乐在于,他没有失去太多,也不指望收获更多。他只要能保证自己食物的质量,基本上就能把快乐传递给身边的朋友。

他的分量比别人重,但他的心性比别人轻,所以他那健壮的身材让影片平淡的格局略显鲜活。

肥皂对影片的整体基调影响不大。除了女主角带血亲吻同性的惊艳一幕,他剩下的时间都是作为史上最亮最合格的灯泡度过的。

有人说李玉是“女姜文”,但我不太了解她的经历。我宁愿相信这是一种“借名炒作”。

不过她在这部片子里关于火车的大度,让我隐约觉得她和姜文确实有共同之处。

在令人眩晕的镜头晃动中,三个年轻人在火车上不停地欣赏着“风萧萧,路难行”的意境,颠簸与放逐让他们觉得活灵活现,真实无比。

女主角对爱情的依赖透支了她的一生,所以她敢拉着男主角在铁轨上冒生命危险,范冰冰的演技也确实有所提升。

在追求永恒支点,超越孤独境地的路上,女主和租女一起思考。

选择死亡,可能是对命运的最后挣扎,也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解脱。对自杀的看法自然各不相同。老道士还在批判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新青年则以平常心面对。其实只要电影能反映真相,就是好的。

大多数文学电影都有一种晦涩阴郁的风格。与欧美文艺片相比,这部电影晦涩难懂,但情节薄弱。

比如,当主人公的父亲说出意想不到的真相时,观众会觉得主人公的误解和愤怒是无理取闹,不仅鲁莽,而且很没脑子。毕竟父亲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

对于电影创作来说,剧情上的简洁和精致与重塑观音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