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何要害死陆逊呢?

陆逊是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为孙吴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陆逊最终却不容于吴大帝孙权,被孙权逼死。这又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孙权之所以逼死陆逊,源于他与陆逊在军事战略、内政方针等重大问题上长期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第一、军事战略上的分歧

早在鲁肃秉政的时代,孙权就制定了控制长江、争霸全国、成就帝业的军事方针。

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次高帝之业《三国志》

具体步骤是先鼎足江东,而后控制长江,最后北上统一全国。

但是,陆逊不这么看。

陆逊认为孙权的胃口太大,超越了东吴的实力。东吴的核心统治区只有江东地区,兵少将寡,根本无力与曹魏争雄。如果强行发动统一战争,不但不会取得成功,反而会给江东带来灭顶之灾。

所以,陆逊的战略比孙权保守许多,核心是?限江自保依托长江保持割据态势,休兵养民。

战略上的分歧造成了孙权和陆逊之间几次正面冲突。

比如在孙权想资助辽东公孙渊夹击曹魏时,陆逊就认为这事完全不靠谱。事实上孙权果然被公孙渊给算计了,陆逊尖锐的批评孙权:

今乃远惜辽东众之与马,奈何独捐江东万安之本业而不惜乎?《三国志》

类似的冲突,孙、陆二人之间发生过多次,极大的影响了孙权对陆逊的好感。

第二、内政上的不同思路

陆逊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将领,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政治家,他出身名门,家世显赫,在江东豪族之中很有政治影响力。而陆逊在内政上的思路,代表了江东士族集团的主流观点。

陆逊推崇儒家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推行德政,轻徭薄赋,与民休养。在征战频繁的乱世,更应该爱民如子,减轻百姓负担,休养生息,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

对臣子要宽厚仁爱、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君臣一心,才能确保江东的平安。

但是,孙权内政方面的思路恰恰相反,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孙权为人严苛,崇尚乱世用重典,对儒家休养生息的理论不屑一顾,认为对民众不能过于仁慈,否则必然被乱民所轻视,法制无法得到执行,社会秩序会愈发混乱。

在对待大臣的态度上,孙权认为要严刑峻法,杀伐果断,不能心存妇人之仁,否则必将引发内乱。

二人在思政理论上也发生过正面冲突,陆逊曾经劝谏过孙权:

夫峻法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也《三国志》

孙权对陆续的规劝,颇为不屑:

近得伯言表......孤以为不然......夫威柄不专,则其事乖错《三国志》

可见,孙、陆二人在内政方针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第三、卷入二宫之争

陆逊和孙权间的诸多分歧,已经预示了陆逊的悲剧性结局。而陆逊卷入二宫之争,则直接导致了他的暴死。

陆逊与孙权之间的诸多相左,让陆逊对改变孙权的理念已不报希望。陆逊转而用儒家思想精心教育孙权的皇子。

孙权的第一任太子孙登在陆逊教育下谦恭温和,迥然不同于其父。

孙登去世之后,新太子孙和受到陆逊等人的尽心辅助,亦秉承着儒家的治国理念。

但是,孙权担心陆续为代表的江东大族在自己死后控制朝政,刻意培植鲁王孙霸。由此,陆逊卷入了二宫之争。

随着两位皇子斗争的白热化,孙权决定借机除掉陆逊。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彻底消除陆逊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另一方面也可以干掉这个长期以来与他存在重大分歧的重臣。最后,孙权痛下杀手,逼死了陆逊。

结论

作为江东士族的核心人物,陆逊在军政理念上与孙权多有冲突,二人间的矛盾不断积累。从这个角度来看,孙权与陆逊必然走向决裂,等待陆逊的不会是什么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