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电影
即便如此,我还是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在很多方面都很优秀。第一,故事完全脱离政治,干净利落地讲述了黑帮在战时的生存之道。没有外在关系的制约,都是内化的情感依赖,表现了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压抑和每个人无处可逃的挣扎。
二是拼图剪辑。当你知道了一些人的结局,你可以回头看看他们的前世。真真假假,会有不一样的味道。
第三是对食物的处理,很精彩!全片涵盖了三种饮食,一是上海点心小吃,二是日本料理,三是重庆料理。中国人吃一顿饭,喝杯茶,真的太复杂了,包括干坤,不可掉以轻心。
电影里关于吃饭的六段话,互相比。一开始,葛优邀请赵宝刚吃了点点心,然后才认真起来。这种小吃的精髓在于它们是成堆的。普通人最开心的事就是这个,但这顿饭感觉像是“断头饭”。
在他的餐馆里,浅野忠信展示了一道简单日本料理的精致复杂的制作过程。他穿的衣服,刀工,摆盘,吃饭的姿势都极其优雅。他对一只来访野猫的态度与后期的一系列反常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这与希特勒在《帝国毁灭》中善待亲信和下属打字员的角色相吻合。
圆桌晚宴上,章子怡兴致勃勃地给大家讲了第一次拍电影的经历。“一家人”表面上愉快地坐在一起。因为那段是倒叙回来的,大家都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却不知道全部真相。这顿饭意味着“最后的晚餐”。
然后燕妮拿着尤兰达最喜欢的点心去当说客,为了传说中的戴先生向尤兰达求婚,而尤兰达摆弄着那盒点心,点心始终没有动。
最精彩的来了,藏在浅野忠信的章子怡,有一个整天吃东西的循环——“啪啪”——吃东西——“啪啪”...而且处理方式甚至有点鬼魅。“饮食男女,人的大欲望是存在的”——人类两种原始欲望的终极体现,现实世界中罪恶感的赎罪释放。
最后,葛优和Yolanda安全来到重庆后,一起吃了顿饭。互相聊天后,Yolanda坦白了自己对食物的态度。“我喜欢上海,所以我喜欢上海菜,但是我不喜欢重庆,所以我讨厌重庆菜。”喜欢一种美食,往往是因为对一座城市的眷恋,而对一座城市的眷恋,多半是因为我曾经在这座城市里爱过一个人。
只有尤兰达有心情吃饭,不吃饭,不赎罪,不盖谜语,但是导演很残忍,不让观众看到美女开心用餐的场景。真的很可惜。
第四,音乐确实有点好听,但是声音和画面契合度不是很高,稍微有点MV视觉感。一首《带我去上海》让我这个重度上海情结的患者差点醉了。
高飞侠,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曾拍成《二》,被评为学院历史上最好的毕业作品。他的学术气息太浓了,无法摆脱。影片下来后,他对影片的态度很明显,致敬的话太多了。他模仿了《教父》的整体基调,巧妙地运用了昆汀的暴力美学和马丁·斯科塞斯的分割镜头。作为一个先进的青年导演,这种借鉴形式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真正享受的。我最喜欢的一个敬礼是,葛优终于过了安检,双手高举过头顶,仿佛把自己交给了时代,交给了历史,交给了自己的前半生。李安的《喜宴》结尾也出现了同样的一幕,郎雄在安检时也把手举过头顶,给出了“我放弃”的信号。可见很多厉害的人都要服从安检!
后来和一个朋友聊起了这部电影。“浪漫”是什么意思?他说1913是欧洲的分水岭,一战前的欧洲极其美好,让人觉得一战后的繁荣已经结束。“浪漫主义”的消亡其实也有这么一点意思在里面。如果有人用这种方式处理1937之前的上海,可能会很有意思。
小玲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