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归根电影第二部
我对故事本身没抱什么期望。两个在南方打工的农民,一个死在了另一个国家,另一个答应带他回老家安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片中的明星阵容。很容易联想到赵本山之前的作品《快乐时光》。个人觉得《落叶归根》中的角色赵本山更出彩。他的幽默,无奈,底层的悲伤,在老赵身上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宋丹丹的角色也是可圈可点,准确无误。相比之下,郭德纲就差了一点,而吴军就有点过了,而吴妈和郭涛则略显平淡。
然而,在过去的100分钟里,老赵经历了一路坎坷,有抢劫,有偷路费,有宰黑店。他遇到过长跑的小伙子,参加过自己葬礼的老人,独自去西藏的小伙子,养蜂人,发廊里的妹妹,和捡破烂的女人结下了一生的情缘。我真的开怀大笑,真的很感动。
这样一个在底层挣扎的小人物,为了一个承诺,走了很长的路。一路幽默,笑起来却满是苦涩。突然发现自己的好奇心一开始表现的很冷漠。这种冷漠就像故事本身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一样。但当人能克服那种冷漠,正视这样的善良和真诚,一切都会脱颖而出,这部电影就能打动人。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老赵绝望的那一幕。当他被压榨到想要放弃的时候,他在灌木丛中为他的老朋友挖了一个浅坟。他先躺下,透过茂密的树木,他看到了晴朗的天空和一片悠闲的云彩。这时,他流下了眼泪,他决定放弃自己。与其苦苦无望地活着,不如无牵无挂地永远呆在这片美丽的天空下。这是整部电影中少有的将老赵内心刻画到极致的一幕。导演处理的这个相当平静而短暂的画面一下子就击中了我。
老赵的旅途,是履行诺言的路,也是自我发现和精神归属的路。在路上,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他听到了别人的故事,他看到了别人的生活,这一切都丰富了他。也许他一直只是单纯的想送老伙计回老家,但一路下来,真正离开落叶归根的还是他自己。他执着于返本的追求,他深深明白,归本的意识渗透在路上的每一个人。身上纹着“不要仗义”字样的歹徒,他的根是他内心的本位,所以他让曾经有过的耻辱时刻提醒着自己;长途货运佬,他的根是他等待三十万公里的爱人,所以他会哭,所以他会再执着;为自己服丧的老人,根源于对真相的渴望,对家的温暖,所以不惜导演一场闹剧;一个捡破烂的女人,她的根是她上大学的有出息的儿子,所以她能生活在城市黑暗的角落里,忍受孤独...毕竟“根”的内涵在本片中被无限放大,远远超过人们对故土的感情。我觉得,导演探讨的更多的是整个人生的某种依恋,一种交流,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种东西可以在每一个不同的人身上找到一个形象和一个缩影,而当人们像电影里那样相互触碰的时候,它就会被传递,它就会被生成,产生最简单最真诚的美。
这个电影故事确实有生活原型,可以肯定的是,现实中绝不仅仅是一两个特例。影片中劫匪、用假钱善良的老板、餐馆老板的凶残与主角老赵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再次展现了现代社会弱肉强食下“羔羊”们的生存状态。刘全有死后,赵本山扮演老赵的角色。为了兑现将朋友遗体送回家的承诺,他历经磨难也不改初衷。纵观整部电影,我不仅看到了一个草根平民对价值千元的承诺的忠诚,也清晰地看到了借尸还乡的苦难灵魂,传播着中国传统“归根”精神背后“狐假虎威,宁死不屈”的情感的倔强。
个人对自己悲惨生活的反思和对故土会给予灵魂永恒安宁的信念,让一切政治说教变得荒谬。仍然以他的冯式幽默含蓄地嘲弄着中国人的感情。影片的最后,死者的故乡将在三峡库区蓄水期间沉没,桑园化为大海,再也没有故土的痕迹。我们能在哪里给受苦的灵魂以和平?那么这个死亡应该放在哪里呢?电影给出答案了吗?宋丹丹与儿子相依为命,不能与儿子相见的女人的银幕形象的出现,似乎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生命的价值在于无私奉献,安心于奉献,安心就是家,别无其他,但这只是人生过程中的一种感受,并不具有最终反思的性质,无法回答假死老人对死后存在的追问。
是不是生命的赋予只是为了承受苦难?这绝不是人生的初衷。然后带着纯洁和善意回到生命的原点,享受快乐。这是死亡赋予基层劳动人民的最平等的权利。回归故土,回归灵魂,也是底层劳动人民对给予他生命的故土所能给予的最好回报。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认为它因为郭德纲的出现而少了一些喜剧性,多了一些黑色的悲情,逐渐蔓延开来淹没了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