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电影《停止杀戮令》引发的思考
但这种类型的武术往往简化了历史和历史观。其实《射雕》的历史背景很复杂。郭靖等人生在南宋,长在蒙古,然后在蒙古、南宋、金等政权统治的地区都不用办理护照。他们真诚地处理江湖和武林中的恩怨纠纷。所谓的历史只是一个背景,不断的空洞。金庸曾经写过关于王重阳、丘处机等人的传记,提到过离丘处机不远的万里劝成吉思汗停止厮杀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在他的武侠世界里基本没有什么意义,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它的历史背景格局、人物关系、价值观选择都很有重述的价值。
是书生遇兵还是圣人影响国王?
丘处机见到成吉思汗的时候,感觉有点像秀才遇见兵士。当然,丘处机是一个道士,但他的全真教要求三教合一。所以在《停杀令》中,我们可以看到丘处机的悲悯情怀和积极的救世情怀,颇有儒家意味。
这一点是有据可查的。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主张三教合一,《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是信徒必读的经典。后来去了丹阳子马屿,在那里发扬了道家崇尚无为修炼的部分,去了长春丘处机,在那里发扬了儒家积极入世的部分。所谓“道外儒”并没有违背。历史学家任甚至认为丘处机创立的全真龙门学应被视为儒学的一个分支。所以《停杀令》里的丘处机,就像一个心地善良的老师,有一种儒者长辈的气质,和他的价值取向很合拍。
《停杀令》讲述了山东文登全真教首领丘处机受邀从万里前往西亚与成吉思汗会面的故事。这个过程被《西游记》中继丘处机之后的第七代全真掌门李志昌记录了下来(PS:丘处机是第五代,尹志平是第六代)。整个《停杀令》在成吉思汗远征军和丘处机远行之间切换。成吉思汗在帐中运筹帷幄,而丘处机则在三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中救人、埋尸、制伏、感化歹徒。这位72岁的老人是个综合型人才,医术、武功、文学修养都处于巅峰,尤其是一柄用来掸人物身上灰尘的“云手带风”终于满意了。另一方面,他也有不同寻常的“神通”,比如呼风唤雨,起死回生。这与其说是法术,不如说是对医学和天文学的精通,但在成吉思汗看来,这是一种超出他对世界观理解的神奇能力。他本来想请丘处机求仙,但是丘处机告诉他,只有养生才能善待生命,也要尊天扶民,顺应自然。
因此,丘处机以道家的方式劝说成吉思汗停战、停止杀戮,儒道两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丘处机这里得到了高度统一和自由运用。
被囚禁的史诗
许多年以后,乾隆皇帝去白云观,写了一副对联:永生,不必饮宴求秘;一句话停止杀戮,你就知道你在拯救世界上立下了汗马功劳。所谓“不用餐”,是因为真正的道教修行,主要是以内丹术为主,更类似于佛教出家的苦行苦修,而不是正统学派对炼金术的追求。而《一句话停杀》就是《停杀令》的故事。其实,丘处机拯救世界的杰出贡献不止是“一言而止杀”。后来他接受了成吉思汗赐予的符咒和圣旨,用来弘扬全真教,道观也被用来收容流民。
电影《停杀令》的主线是丘处机劝阻成吉思汗杀人,故事情节基本完整,让中国观众在“射雕”之外了解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但由于涉及全真教和外族侵略两大禁区,《停杀令》在刻画丘处机和成吉思汗方面有些遗憾。据导演王平介绍,该片在创作过程中,被数十位专家反复要求删改,很多都惟妙惟肖。
成吉思汗征服欧亚的历史背景,一个宗教人物与一代英雄的对话,这些都使得丘处机《一字不杀》的故事主题足以成为一部史诗,但史诗需要一种格局,需要历史背景下个人命运与历史环境的碰撞。比如影片中最出彩的耿乐饰演的成吉思汗的侍卫刘仲禄,他之前一定是汉人,而这个汉人跟随一个异族的统帅去征服他的土地和同胞,从现代民族的角度来看可谓是“汉奸”。而且在那个年代,征服世界的军队往往是一个嗜血暴戾的统帅。据说成吉思汗在多次大屠杀中杀了上百万人,没有直接表现出来,但是丘处机在途中遇到了战场上的一具死尸,丘处机可怜刘仲禄等人下葬,却没有直接从铁木真的角度表现出来,弱化了两个人物之间的情节张力。卢野楚才历史上围绕成吉思汗的故事很多,这里略显单薄。但在种种约束下,导演还是安排饰演一个西域商人在成吉思汗阵营中被俘,与契丹妻子李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从而为那个战争年代民族融合的时代背景做了铺垫。
历史观与选择
丘处机当时同时面临南宋和金政权的邀请,但是丘处机放弃了他们,选择了成吉思汗,因为他看到了世界的大势,眼光和胸襟非常具有可比性。但在丘处机是一个要抗金扶宋的汉人的前提下,多解释一下这些复杂的历史情况显然会更好,但这涉及到民族问题。蒙古人也是兄弟,不是外国人。
所以直到看了香港电影才知道反清复明的政治正确。本来元朝和清朝的统治者在我们看来只要是贤明的君王。难怪《断头台》那么迎合大陆电影,最后把反清复明解读为求平等,忘了当年洪兴罩着你打。不过《停杀令》中这些角色的选择会比较复杂。例如,金已经统治了远至山东和河南的南方,蒙古人的征服相当于原始的撕裂,陈虎的遗民希望再次成为被征服的人民。很难想象当时的有志知识分子心理是怎样的。如果能涉及到这个层面,电影会更震撼,但是禁区太多了。
历史片需要历史观,历史观的混乱是古装历史题材这么多年不讨观众和评论界喜欢的重要原因之一。张艺谋笔下的主人公仰视权威、歌颂权力的价值取向饱受诟病,但很多古装人士总是试图用平和、大爱来解释,未能取悦他们。《停杀令》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在一些诚意的基础上,人们看到了中国史诗题材的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