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0多位开国元勋后代齐聚北京,只为纪念他百岁诞辰
2018年,100多位开国元勋后代齐聚北京,只为纪念他百岁诞辰
1955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的一千六百一十三位开国将帅中,有这样一群独特的群体,他们是新中国的独臂将军,他们同样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用他们各自的感人经历,浓缩了那个时代***产党人和革命军人为之拼搏一生的理想、信念和事业。
毛主席就曾无限感慨地说道 :“几千来来,中国有几个独臂将军啊?只有我们***产党人的军队,只有红军队伍才能培养出这样一群独特的军事人才”。
2018年,一百多位开国元勋的后人从五湖四海汇聚到了北京,在北京西苑饭店,这些红色后代们齐聚一堂,其中甚至还有贺帅的女儿、朱老总的孙子以及周总理的侄子等人。
这些开国元勋的后人齐聚在北京,就是为了纪念一位独臂开国将军的百年诞辰。这位独臂将军是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元勋后代如此隆重的纪念他?
像这样特别隆重,而且革命后代云集的纪念活动可以说是并不多的,这也说明了这名开国将军曾经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之大,以及他受人尊敬、人缘之好。
这个将军就是彭清云少将,一位出生在江西的解放军悍将。
1918年,彭清云出生在江西永新县的一个佃农家中。永新县称得上是红色革命的摇篮,著名的三湾改编就是在永新县三湾村。正是有了这一次对人民军队的改编和思想改造,才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做到如臂使指的指挥。
永新县还是著名的将军县,先后有四十多位将军从永新县诞生,彭清云将军就是其中之一。毛主席当年还留下了“看永新一县,比看一国还重要”的感慨,由此可见永新县在 历史 中的作用和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
出生在这样的革命环境中,彭清云从小就听着红军的故事长大, 十二岁时就参加了***青团,开始革命,认识到只有***产党才能救中国。
1933年,彭清云正式加入红军,开始了其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彭清云从小就热爱学习,不放过任何一次可以学习的机会。即使小时候备受地主劣绅的压迫,但彭清云从不向命运低头,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毅顽强的性格。
好在彭清云的父母比较开明,愿意倾其所能地给孩子提供教育,这在文盲率极高的旧中国是难能可贵的。也正是因为读书求学,彭清云才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和进步书籍,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干革命同样需要有文化,彭清云会读书识字,就相对会有更多的机会。加入***青团后不久,他就被派去湘赣省委团校学习、进修,在学习结束后还做了团省委的巡视员,那时候的彭清云也不过才十二三岁。
等到十五岁参加红军后,彭清云就开始和大家一起战斗,还在第二年的战斗中不幸右臂受伤。在红军的队伍中,他成长十分迅速,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红军纪律牢记在心,坚决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1934年10月,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北上,彭清云跟随部队转移。第二年4月,该部分红军在黔东印江县的陈家河镇遭遇到国民党军李延龄旅的“围剿”,贺龙总指挥当机立断决定与敌人打上一仗,挫败其嚣张气焰。
贺帅说 :“踢开这个绊脚石,咱们继续向北挺进”,彭清云当时是红十七师五十一团一连的政治指导员,这个连的当面之敌是国军的一个步炮营。
敌人占据了高地,又修筑了战壕,架上了两门美式大炮。敌我火力悬殊,红军当时的装备即使对比国民党的杂牌军仍然差距太多,彭清云也是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这种美式大炮,被其威力深深震撼了。
看着不时就降落到己方阵地上的炮弹,彭清云在心里想 :“要是能把这两个大家伙弄来该多好,也让敌人尝尝挨炸的滋味”。
红军发动总攻,对面国军猝不及防下溃逃,步炮营也丢盔弃甲的向后逃窜,但他们在慌忙之中却没忘了将两门大炮连推带拉的拖走,看来这两门炮也是国军的心肝宝贝,不愿意轻易丢弃。
炮营跑到仓关峪后,一回头已经看不到红军,就认为暂时安全了,将红军甩在了身后,马上就决定休息,并做饭充饥。
但红军实际上是紧追不舍,尤其是彭清云非常“眼馋”这两门大炮,更是不愿意放弃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与连长商量,二人分别率领队伍左右包抄,吃下这股溃军。
连长带着二排、三排从右侧出击,彭清云则率领一排战士从左边迂回,向半山腰的敌军炮营袭去。彭清云本就是在山里长大,翻山越岭是小菜一碟。彼时只有十七岁的彭清云率领战士们犹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毫无准备的炮营面前,大声吼道 :“缴枪不杀”。
敌人的炮营营长还想挣扎几下,躲在大炮后面组织零星反抗,但彭清云一枪就将其撂倒。营长一死,敌人群龙无首,很快就举手投降。彭清云也和红军战士们缴获了两门大炮和几发炮弹。
看着威风凛凛的大炮,彭清云的心里非常高兴,大家奔走相告,都非常兴奋,欢呼着红六军团有大炮了。
早在1934年8月时,彭清云就跟随部队撤离西进,彭清云之前在湘赣军分区红军党校学习,由于局势的恶化,红军学校也要做出决断。一部分人被组织留下和赤卫队一起组织当地群众继续斗争,而另一部分人则跟随部队转移,彭清云就在转移人员之中。
由于彭清云是永新县本地人,而部队也驻扎在永新县的一处山区里,出发之前,彭清云的家人都前来为其送别。
彭清云的母亲带着幼小的弟弟从村子赶来,看着母亲和年幼的弟弟,想到即将与亲人分别,纵使已经被革命队伍熏陶和教育的彭清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心中十分不舍。但作为一名红军战士,也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十六岁的彭清云已经蜕变成了一名思想成熟、有理想、有信仰的革命者。
“家里也没有什么好东西了,这一块腊肉你拿去,和战友们在路上吃吧,弟弟妹妹们都舍不得吃,给你留下的”,母亲紧紧拉着儿子的手,对彭清云说道。
“娘,这怎样使得,留给弟弟妹妹们吧,你们在家也不容易,我没事”彭清云强忍着离别时的悲伤,拒绝道。
彭清云的母亲是一位慈祥而又坚强的农村妇女,她含辛茹苦地生养了十二个子女。和所有前来送行的乡亲们一样,彭清云的母亲一遍遍地叮嘱着儿子,说得最多的就是让他一定要活着回来。
只是,没想到这竟然是彭清云和其母亲最后的诀别。令人感叹的是,当时的永新县有五万多名子弟兵跟随红军走出井冈山去闹革命,他们跟着***产党人打天下,为所有受到剥削和压榨的穷苦老百姓打出一个朗朗晴天。
在红六军团甚至还专门设了一个永新团,这些来自永新县的子弟兵们,在战斗中浴血奋战、英勇顽强,为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能够回到家乡。
长征开始后,彭清云在红军学校的政治队担任指导员,红军学校主要担负的是掩护和保护领导机关的任务。就在大部队出发两三天后,敌人就察觉了红二、六军团的动向,派出了飞机进行轰炸,试图阻止红军前进的脚步。
强渡澧水时,彭清云和红军学校的战友们被迫躲在一处很大的桔园中,天上还不断有国军飞机的侦察和轰炸,形势十分危险。
当时的红军已经连续行军了好几天,战士们又累又饿又渴,而桔园里的桔子已经成熟,那些坠在枝头沉甸甸的果实又大又红,非常的馋人。
彭清云看着红彤彤的桔子,也忍不住地流口水,这是本能的反应,但是他牢牢记住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一名红军的光荣和使命时刻提醒他不能像国民党士兵一样随意糟蹋老百姓的财产。
彭清云深知战士们的想法,也知道他们如同自己一样在强忍着口水,于是,作为指导员的彭清云向战友们强调了纪律,又做了一番思想工作,使得红军战士们一个个打消了摘几个充饥的念头。
实际上,红六军团的许多战士都是从井冈山走出来的,他们又经历了三湾改编,思想上已经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政治觉悟非常高,他们也牢牢记着红军铁一般的纪律,坚决不拿百姓的一个桔子。
正是这样的精神和信念支撑着彭清云和他的战友们成功走完长征,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最终取得革命成功。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经过整编,成为了红二方面军,随后继续从甘孜北上,进入了茫茫的阿坝草原。那个时候的草原基本就是无人区,许多战士因为饥饿和疾病都倒在了过草地的路上。
进入藏区草原后,彭清云有一天带队出去筹粮,他们在一处被废弃的草堆下面发现了一个地窖,地窖里藏有好几百斤的粮食,这一发现令众人兴奋不已。但是早就饥肠辘辘的战士们却舍不得吃一口,而是急忙将这些粮食往回运。战士们这种自觉遵守纪律和为大家着想的行为令人感动。
过了腊子口后,彭清云得了风寒,后来病越来越重,连组织特批的骡子都骑不了了,无奈之下,他为了不拖累大部队,就主动交出了手枪、子弹和骡子。好在他不久之后就被路过的一支四方面军部队发现,并被送到医院救治,最后跟随四方面军走出了草地。
1936年底,彭清云到达陕甘宁地区,经过千辛万苦才终于重回到了老部队红六军团。
抗战胜利后,彭清云成为了八路军120师359旅719团的营教导员。在八路军系列中,359旅可能不是最能打的,但却是妇孺皆知的“模范旅”。“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这首朗朗上口的《南泥湾》使得全国人民都认识了这支将“烂泥湾”变成“好江南”的部队。
1938年10月,日本独立混成第二旅团的旅团常冈宽治到前线亲自督战。旅团长的到来令鬼子兴奋异常,而我八路军也及时掌握了这一情报,719团决定在山西广灵县的邵家庄打一个伏击。
彭清云作为719团一营的教导员,也亲临前线和鬼子战斗。但是当时彭清云所部遭到了日军的重点攻击,日军分三面向一营攻击,还占据着有利地形,并且架设了重机枪对一营阵地进行火力输出。鬼子机枪给了一营极大的威胁,时刻吞噬着战士们的生命。
为此,团长贺庆积当即命令彭清云一定要拔除敌人的这挺重机枪,甚至还要将其夺回来。
彭清云接到命令后没有片刻停留的就向日军攻过去,彭清云的出击引起了日军注意,在冲到离敌人阵地很近的地方后,日军集中火力向彭清云部射击。在日军强大火力下,彭清云不幸右臂关节处中弹,血流不止,但是打红眼的彭清云重伤不退,继续带领战士们向日军进攻。
彭清云顽强作战,率领战士们最终夺下了鬼子的重机枪,并立即将这挺机枪调转枪口向日军射击。
随着战场形势的突变,彭清云成功压制了日军火力,而后他又带领部队攻到了常冈宽治的指挥所,看见一个胖子指挥官正在指挥作战,彭清云想都没想的就抬手一枪,打中了这名日军军官,此人正是常冈宽治。
只可惜,这名日军旅团长并没有被一枪毙命,但他的重伤还是令日军方寸大乱,失去了抵抗能力。
这是一场残酷的阻击战,三五九旅也损失了好几名连长和指导员,但战果却是十分丰厚的,不仅消灭了五百多名日军、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还击中了日军的旅团长,可谓是大大涨了我军志气,可喜可贺。
战斗结束后,彭清云被送往医院进行救治,那时候的八路军物资奇缺,医疗物资也十分简陋、短缺。最开始,医生只是给彭清云做了简单的清洗、消毒和包扎。由于没有X光机,也根本无法检查伤口内部的情况。
三天之后,伤口开始发作,里面已经开始溃烂了,而两天之后进一步恶化,还有鲜血从伤口处往外涌。同时,彭清云也感动伤口处一阵阵的疼痛,有时候甚至还会昏迷,这种情况非常危急,如果不紧急处置,很可能导致并发症,严重时还会危急生命。
王震旅长得知消息后,立即向正在前线的白求恩大夫求救,等到白求恩赶到后,发现彭清云将军的情况不容乐观,他做了几次手术,无法缝合血管头,发现血管头已经坏死。
“为了挽救彭同志的生命,只能截肢”,359旅卫生部部长潘世征客串翻译,传达了白求恩的诊疗意见,事不宜迟,组织上最终决定充分尊重白求恩的意见,并请他为彭清云将军进行截肢手术。
手术后,彭清云昏迷了足足四天,直到第五天才苏醒。令彭清云没想到的是,在他失血过多的时候,白求恩为了救他,还主动提出自己是O型血,给他输血。
“是白求恩医生和潘部长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得知这些情况后,彭清云热泪盈眶,感动地说道。
之后,彭清云将军就成为了一名独臂将军,继续为革命事业而战斗。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彭清云作为141师政委出国作战,罗盛教是 师直属侦察连的一名文书。
1952年1月,罗盛教为了救朝鲜落水少年崔莹,纵身跳入冰窟中,最终不幸牺牲,而朝鲜少年却得救了。
彭清云得知罗盛教的港光荣事迹后,敏锐意识到罗盛教的行为是国际主义精神的又一典范,应该大力倡导、发扬,向上级作了详细汇报。
不久之后,志愿军广大指战员中掀起了学习罗盛教国际主义精神的热潮,也激发了大家的斗志。朝鲜领导人也亲自为罗盛教烈士的纪念碑题词。
罗盛教烈士的英雄故事能够被传唱至今,与彭清云的推动有莫大关系。
1955年,彭清云将军迎来了军旅生涯最高光的时刻, 被授衔为开国少将,载入史册。
2008年,在将军百年诞辰之际,一百多位革命元勋的后代齐聚一堂,纪念着将军,大家细细咀嚼这“半身独臂、一生许国”的八个大字,认为这是对将军灿烂一生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