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余晖——大明最后的边军毁于此役!

明末,一直是中国 历史 的痛点,不论我们怎么研究 历史 ,永远绕不开这一段 历史 。

关于明亡之事,本文不多做议论,今天笔者要叙述的就是明朝最后一次大规模会战。松锦大战!

公元1640年,这一年天下依然不太平。关内中原大地上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兵祸连连。

关外一场大战正在酝酿!

年初,大明朝的老对手皇太极又派部队来打草谷了。(打草谷就是抢劫的意思)这次皇太极出兵可不是简简单单来打劫的!他有着深远的军事目的!

皇太极的目的很简单:锦州!他要拔掉明朝楔在他家门口的这颗钉子,同时也为了他入关进军中原做铺垫!

皇太极为什么这么看重锦州?这个还得从孙承宗巡边开始说起!

公元1622年,因为辽阳惨败,帝师孙承宗受天启皇帝命 拜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专理边防战守。(关于孙承宗笔者就不详细介绍了)

孙承宗像

孙承宗一到地方就发现军心涣散士气萎靡,民心惶惶!而当时的辽东经略王在晋居然要放弃关外,只守山海关!

气的孙承宗直接质问王在晋你这样搞好处在哪里?问王在晋你怎么守山海关?王在晋说:可以在关外再筑一座新城。孙承宗又问:城筑好了四万人就能守住?王在晋又说那就再布置一波兵!孙承宗说按你这么说可就不是四万兵了!(之前王在晋给皇帝上书吹牛皮说用四万人守山海关)况且一片石那边也要有军队驻守啊!再说你筑新城不远就是山海关,你山海关设置的那些个陷阱机关难道都是给我们新城的官兵设的?你这新筑的城都能守,我们还用山海关干什么?如果新城不能守,四万士兵溃退来到山海关你是开门放人还是不放人?是让他们进来还是把他们送给建奴?王在晋急忙辩称关外还有三道关可以入关呢!孙承宗都气笑了!就说既然这么着,那建奴来了士兵还是个跑,你修这个有什么用!王在晋接着狡辩:我再在山上筑一座城收纳溃兵!孙承宗都无语了,问:他士兵都还没败呢,你就给他们准备好了溃退的地方,是准备时时刻刻让他们溃退吗?再者说,咱们的人能退进来,难道建奴是吃干饭的?都这个地步了,你不想着收复关外地区,还想着守这区区山海关,没有了外部屏障京城还有宁日吗?

这回王在晋被孙承宗收拾的无话可说了!

孙承宗搞完王在晋就开始准备收拾残局。

2 .制定辽人守辽土的政策,因为辽人失去故土与后金有不***戴天之仇,士气可用。再一个可以节省军队开支,分给土地耕种,节省后勤压力。如调客军军饷粮草开销太大!

3. 处理国际关系,安抚朝鲜,呵斥蒙古人趁火打劫!安抚皮岛毛文龙部。调整任命辽东各级官吏,袁崇焕、马世龙、尤世禄等。

处理完这些工作以后,他就干了一件事!筑城修堡!

东到大凌河西到宁远卫延绵一百多公里都修筑了城堡。

这就是最早的宁锦防线。

从天启二年至天启五年孙承宗好不容易收拾的差不多了,怎奈朝廷里对他攻击的人也多来越多,皇帝也有点承受不住。

孙承宗实在受不了朝廷对他的攻击毁谤,无奈之下辞职了。

但是宁锦防线还在,而且,第二年就立了大功!

天启六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精锐又来抢劫了!没办法,不抢不行啊,又要断粮了,后金又是个不事生产的国家,放着现成的大户不抢白不抢!

自从攻下辽阳努尔哈赤就有点得瑟,觉得明军不堪一击!(野战确实不堪一击了精锐经过萨尔浒和辽阳后都丧尽了)一路大摇大摆,就到了大凌河。大凌河那是望风而逃,一听老奴来了,连粮食都没来的及处理就送给后金军了。紧接着塔山,杏山都被努尔哈赤给攻破了。努尔哈赤一看这趟出来挺容易,抢的不错,那就再深入一下接着抢!

就这么着一路抢,一路杀来到了宁远卫!此时孙承宗早已不在,守城领导是袁崇焕。

袁崇焕还是清醒的,没出出城和老奴野战,堵塞城门坚守不出,而且那一阵进口了几门红夷大炮,驾在城楼上,着是威风!

后金军又不会攻城,也就围了一下,试探性攻了两次,吃了点小亏,把努尔哈赤气的,一看没打下来就顺带屠了觉华岛,抢完了岛上所有的物资后扬长而去!顺带把明军辛辛苦苦修筑的城堡都还拆了!(回去后努尔哈赤就暴毙了,一说是中了袁崇焕的红夷大炮)

这一次主要是明军准备不足,新城刚筑,都是民兵,比较怯战,上下指挥不顺畅导致努尔哈赤进军顺利,但是也把他堵在了宁远城下。(如果按王在晋的搞法估计就到山海关了)

这一仗防线初见成效,但仍不完善,问题也较多。

努尔哈赤死了以后,皇太极即位,然后也来找麻烦!没办法,不找麻烦他这后金的汗位做不稳啊!抢点明军的东西好树立威望。再有,他不希望明军把城修到家门口。

皇太极像

于是天启七年,皇太极听说袁崇焕又修好了大凌河堡垒,知道自己发财的机会又来了。

他率领军队来到大凌河一带打草谷。顺便破坏老袁的劳功成果!

大军一路十分顺畅,破大凌河,围锦州,又率主力南下扫荡到了宁远!

袁巡抚还是一如既往的稳健,早就堵塞城门严阵以待了。皇太极一看宁远又是个刺猬,索性就吓唬吓唬你,咱们去锦州看看。

锦州是赵率教在防守,这位是一员虎将,不论清军怎么攻城,都无法拿下,他还顺便和皇太极玩了一把假投降的 游戏 。

皇太极久攻不下,这个时候老巢又传来消息,东江总兵毛文龙又去他老家打草谷了!

没办法皇太极只能退兵。

这回袁巡抚也上表夸赞毛文龙称他:

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可惜最后毛文龙死在袁崇焕手里,让清军再无后顾之忧)

之后皇太极更是经常来往与宁锦防线,找袁巡抚打秋风,但是都徒劳无功。

综合上述,大家可以看到在军事上宁锦防线对于明军的重要性!两次折敌军兵锋!面对明军连坚城利炮!清军束手无策!使敌人不能长驱直入我山海关防线,护卫着京师的安全。在政治上,它的存在让蒙古人不能轻易反叛投靠后金,也影响者藩属国朝鲜的态度。

上面已经讲到了宁锦防线的重要性,以及其存在的原因和重要性,下面来讲这场战役的爆发。

崇祯十三年,明军又一次修筑大凌河城,看着明军又契而不舍把城堡筑在眼皮底下。皇太极又一次按耐不住,准备出兵拔出他的眼中钉!而这一次,他准备充足,而又无后顾之忧了!(此前他收拾了蒙古林丹汗部,整编了蒙古八旗,利用袁巡抚杀掉了毛文龙,又亲征朝鲜!后方无忧了)

此时的皇太极早已不是天启七年的那个皇太极了,此时的他既有名将之实,又极具战略家的眼光!在出兵前就制定了明确的战略目标,锦州!围困锦州,迫使锦州投降,或者吸引明军主力而歼之。彻底把明军打残!

三月份开始皇太极先命令济尔哈朗多铎在义州筑城,(今锦州义县义州镇)并且屯田驻守。且开始向大凌河方向运输粮食草料。

五月份皇太极带领军队渡过了辽河,直扑大凌河锦州一线!面对皇太极的来势汹汹,敏感的蒙古仆从军首先感到不对劲,连忙联系上了皇太极,准备跟着他混。这帮蒙古人的驻守地就在杏山。

锦州守将这次不再是赵率教了,(他已经牺牲在了北京保卫战之中)而是辽西名将祖大寿!

祖大寿既然是名将,当然一直对蒙古人不放心,多加防范。这次蒙古人苏班岱准备投降就被他觉察!

皇太极派济尔哈朗带领军队接应蒙古苏班岱一众。并且告诉他:

祖大寿是实在人,一看蒙古人要反叛,当然不能放过这个割首级的机会,派遣吴三桂和刘周智出城割首级!济尔哈朗早有准备佯败诱使明军追击,而后队跟进突击打败了猝不及防的明军。皇太极则趁机攻下五里台,并且架起了红夷大炮攻锦州城,把锦州城外的庄稼全给割了,然后皇太极就回沈阳修养去了,留下多尔衮济尔哈朗一干人等继续围困锦州。

六月,清军方面朝鲜仆从军又押运着一万包粮草到了前线,清军后勤更足。

七月,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等逐渐蚕食攻破了锦州外围 茶叶山,蔡家楼堡等十一座。祖大寿将军只是看着他们一个个陷落,纹丝不动,果然有名将风范!并且在锦州两翼驻兵!锦州已经被彻底围住。

再看此时明军方面,洪承畴已经督师蓟辽,立派四万兵进至松山,连续派军队挑战清军,战意酣然!

而皇太极这会儿正在安山泡温泉呢。

整个八月,多尔衮,杜度在宁远外围,锦州外围,大凌河一带连续击败明军。明军也有斩获!

多尔衮像

到了九月份,皇太极度假结束后,让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等众将领去锦州和多尔衮换防,大家轮流休息轮流围困锦州!

十一月份,明军在杏山,塔山接连出击,均被济尔哈朗击败。但清军也没有占到便宜。双方都在僵持阶段!

从崇祯十三年冬天两军开始相持,到崇祯十四年三月,双方互有交锋!明军败多胜少,然则士气不堕!(此时明军野战丝毫不怯清军)

洪承畴在宁远坐镇,他知道决战的时机尚未到来!他一边给皇帝上书请粮请响,一边让军队小股出击,策应锦州!

并趁着多尔衮包围圈松懈的时间段,给锦州城输送粮食一万石!缓解了锦州的军粮危机,使锦州可以坚持到来年三月!

皇太极知道后,严斥多尔衮把他诏回,严厉处罚,又让济尔哈朗继续重新严密封锁锦州!

如果没有意外,明军必然是最终的赢家,只要坚持稳扎稳打,清军只有退兵一途!

然则事情突然发生了变化!

起因还在蒙古人这里,祖大寿守锦州时候有蒙古军队协防,本来锦州城固若金汤。接着守它个一年半载也不成问题。

某一天,守城的蒙古人没事拿围城的清军解闷说:我们城里粮草充足,还能吃个两三年呢你么别别白费力气了,早点回去找老婆孩子吧!

谁知道城外清军也不怵,打仗都不怕,还怕你们吵嘴?怼城上的蒙古人道:你们守多久咱们就围多久!不怕你们!

蒙古同胞毕竟是游牧民族,心眼实在,一听这话居然慌了!急忙汇报给几位头领,这几位头领也是实在人,立刻决定投靠皇太极!换老板咯!

这边祖大寿也不是傻子,发觉不对立刻要开始弹压!谁知道为时已晚,蒙古人开了东关城门!清军鱼贯而入!锦州外城失陷!祖大寿不得已困守内城!锦州城岌岌可危!

朝廷收到奏报,连连督促洪承畴出兵救援锦州,择机与清军决战!兵部尚书陈新甲连连督促洪承畴,甚至威胁于他。连皇帝都给洪承畴下诏催战!甚至派出了职方郎张若麒来前线督战。

张若麒一介书生,哪里知道战阵凶险!只是督促洪承畴快快进兵与清军决战,好给朝廷节省粮响!

洪承畴无奈之下只能再派援军六万前往松山解锦州之围!明军刚到松山北岗就迎来清军当头一棒!被济尔哈朗斩货两千余级!清军士气大振,明军则坚守营寨。

整个五月到七月,明军与清军在锦州城外进行了三次大战!双方互有胜负!清军虽善野战,明军则并不惧怕,虽然折损大于清军,但也有战果!总兵杨国柱在激战时战死,但士卒依然有可战之气!(此时明军不比广宁惨败之时,兵士或多或少都已经历战阵,还有大同绥宁等边军精锐集于一堂)

祖大寿几次尝试突围,都没有成功!

此时明军方面洪承畴已经倾巢而出!驻节松山,合计马步军十三万有余!

帝国兴废在此一战!

清军方面,皇太极听闻洪承畴亲自率军已到锦州前线,也知道决战时间已到!立刻亲率所有老巢可战之清军直奔松锦前线!

满人的命运也在此一战!

皇太极刚到松锦前线,洪承畴这边就立马出击,击其右翼!被豪格击败。皇太极驻节在松山杏山之间。一到地方皇太极立马登上就近高山,观看明军阵略。看了半天皇太极也不得不佩服洪承畴用兵确实厉害!

洪承畴像

然而破绽还是被皇太极发现了!他又去另外一座北山山岭瞭望明军阵容,又看了半天突然醒悟,终于长长舒了口气!信心大增道:洪承畴这个阵前面确实是严防死守阵容井然有序!根本无法拿下!然而,后面却疏于防范!粮道太长,兵力分散!洪承畴必败无疑了!

明军虽然前阵井然有序,让清军无机可趁,但是致命的是粮道运输线太长,防护力量薄弱!

清军包围圈

难道明军方面就不知道粮道的重要性吗?答案是肯定的!早在皇太极还没来的时候,明军内部就有人提出要派兵保卫粮道了!

大同监军张斗见明军如长蛇从塔山一直往北直至松山,蜿蜒盘旋,而重兵屯于松山,有头重尾轻之失,担忧说:“应该派遣一支军队在长岭山,防止其抄我后路”,洪承畴不纳,并且说:“监军张斗见明军如长蛇从塔山一直往北直至松山,蜿蜒盘旋,而重兵屯于松山,有头重尾轻之失,担忧说:“应该派遣一支军队在长岭山,防止其抄我后路”,洪承畴不听还讽刺张斗说:“ 我十二年老督师,若书生,何知” (此处应该有洪承畴和张监军一伙斗气的嫌疑)

接下,皇太极立极调整部署,切断洪承畴粮道! 掘壕围困,壕深八尺,上广一丈二尺,下极狭窄,仅可容趾,马不能渡,人不能登,有掉落的,没有容纳脚的地方,不能再次出来。清兵拼命掘壕,从锦州西面往南,穿越松山、杏山之间的通道,一直到海口,连掘三道大壕,将明军包围起来,期间把明军在笔架山的粮草全部缴获,切断了其与后方的一切联系和粮饷供应。刚开始洪承畴没当回事,等到他反应过来想去派军士出击阻拦时,已经无能为力!

洪承畴一方面急忙给崇祯上书求援!这个时候主力都在他手里,哪里还有什么可战之兵!另一方面,他也立马组织吴三桂等一众将领打通后勤线!但是明军几次冲击清军防线都被清军一一击溃!

加上洪承畴所部为了决战解锦州之围,只带了三天口粮啊!眼看全军就要崩溃,洪承畴毕竟不是泛泛之辈,当即召开军事会议,告诉大家,现在只有和清军拼死一搏!方有机会全身而退!但是明军这帮将领都有私心而且都怯战!不愿意拼命!希望撤回宁远!这个时候张监军又开始发挥草包风格,他也支持撤回宁远!本来军心就不稳了!老张这么一闹,军心又涣散了,洪承畴一看也只能同意撤回宁远!因为那边粮草充足!

清军这边皇太极也早就料到洪承畴粮道已断,必然要突围!所以谕令诸将: “敌众,食必不足,见我断其饷道,必无固志,设伏待之,全师可覆也。 所以清军已经准备充足以逸待劳准备伏击明军!

洪承畴没有办法了,他只能按照皇太极给他编好的剧本来了!召集各位将领开会,定下突围时间和路线以及各部在突围时担任的角色。

粮道被断,明军军心早已经涣散!现在又要突围,各个军头为了保存实力都开始打起了小算盘。大同总兵王朴,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突围,而是提前溜号!紧接着吴三桂,唐通, 白广恩等都开始跑路!

哄!明军大营顿时乱作一团!清军也在观察!一看明军打乱也乘势掩杀!可怜我大明边军精锐儿郎!被这两位给卖了!

被清军杀的血流成河!东至塔山,西至杏山,直到大海,我大明好儿郎溺死者,被杀者无数!王朴一众又开始从杏山奔宁远!

一路上又被清军伏兵斩杀无数!王朴吴三桂一众总于逃出升天!

张监军坐着小船成功跑路了!

这一战!损失惨重!明军先后丧士卒凡五万三千七百余人。

这可都是战兵披甲兵啊!不是辅兵!

他们跑路成功了,可是洪督师还在松山啊!

明军溃败

洪承畴和曹变蛟等只能在松山坚守!清军把松山包围的如铁桶一般!

此时,松山惨败的消息已经传到了京师,崇祯皇帝急忙令宁远之兵和吴三桂一众救援松山!(要不是你下诏督促洪承畴进兵决战,也不至于此)

这次没人听他的了,大家都按兵不动!

可怜!锦州祖大寿都开始吃十香肉了,松山尚有些余粮,一直支持洪军到了第二年二月!副将夏承德和清军勾搭成奸!开城门放清军入城!曹变蛟、王廷臣及巡抚丘民仰,兵备道张斗、姚恭、王之桢,副将江翥、饶勋、朱文德,参将以下百余人皆被清军活捉杀害,唯独洪承畴与祖大乐获免。

洪承畴后来降清,祖大乐是祖大寿家人,皇太极用来招降祖大寿用的。

可恨!可恨!

锦州的祖大寿一看松山惨败,也和清军投降!(毕竟十香肉吃完了)

松锦之战至此结束!以清军大胜!明军惨败而告终!自此一役,明军十三万大军毁于此役!精锐尽丧!再也无法对清军产生威胁!而关内,农民起义愈演愈烈!明朝政府却再也没有精锐部队可以镇压,只能看着李自成,张献忠越来越多!直到李自成占领京师!

清军方面:

松锦之战,是皇太极军事指挥生涯的巅峰!他完美的指挥了这一场围点打援的战役。彻底的消灭关外明军的精锐力量,清除了大明的宁锦防线!为清军入关铺平了道路!

明朝方面:

松锦大战失败,致使关外明军精锐尽丧,松锦杏三城俱失,明军最后的机动兵力也毁灭殆尽无法入关镇压李自成张献忠等。宁锦防线也丢失了。造成这种惨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朝廷胡乱指挥,乱派不知兵的监军,且盲目催战。至于督师监军意见不合!常常互相掣肘,洪承畴主张张且战且守,步步为营,逐步向前推进以解锦州之围。而监军张若麒却反对,希望速战速决!

因此,洪承畴“轻进顿师,进不能突围,退不能善后,形见势绌,……遂使重臣宿将选率骁骑,十万之众,覆没殆尽”。

当然洪承畴自己也指挥失误。虽然他精通兵家权谋,由于考虑到个人的得失安危,所以屈从于陈新甲、张若麒等人的权势。当“陈新甲趣之,未免轻进以顿师”时,他就孤军深入;当“张若麒惑之,倏焉退师以就饷”时,他就率军南逃。因此,洪承畴在指挥作战上,表现出犹豫和动摇,这就必然导致明军失败。将官畏死。如总兵王朴为了自己活命,不顾全军安危,丢下大家伙跑路,致使明军炸营!枉死多少无辜士兵!

国榷作者谈迁评价道:“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

朝鲜《沈馆录》记载大明士兵:视死如归,鲜有乞降者。拥荷其将,立于海中,伸臂冀蔽,俾不中箭,不失敬礼,死而后已”,蹈海死者以数万计!

笔者评议:松锦之战,大明边军精锐毁于一战!而使明军丧失了最后的战略预备队,(洪承畴的秦军大同边军都是镇压农民起义的核心力量)从而加速了明朝灭亡!加快了清军方面入关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