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战争》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我并没有特别关注我的战争,在多年主旋律电影的反复轰炸下,我也很难对这类电影有太大的期待。

但当我看到电影的海报时,我决定抛开偏见,去电影院看。

海报中,刘烨在红色基调下的人群中回头。他们即将奔赴外地保家卫国,生死不明。

我看到的不是没有生命的群体形象,而是活生生的个体,有血有肉,会死,所以让人悸动。

过去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往往重视政治宣传,强调集体主义,忽视个体自我存在。

关注个体并不意味着“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个体对生命的关注,对人性本身的回归。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由彭顺执导,刘恒编剧,刘烨主演。

香港导演彭顺曾获得多项国际大奖,作品以恐怖片和犯罪片见长。在这里,我们自动忽略《神探桂香》。

本片编剧是中国第一编剧刘恒先生,他改编的伏羲伏羲和黑雪质量很高。最重要的是,他还是《集结号》和《金陵十三钗》的编剧,剧本以巴金的《重逢》为蓝本,不用太担心剧情。

刘烨的演技不用多说,为他赢得了金爵奖最佳男主角,他也获得了很多国际奖项。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我的战争》本身有成为一部好电影作品的潜力,但具体表现如何还要看。

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会有剧透。没看过的可以看看,回来看看这个影评。

首先,这是一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的主旋律电影,“主旋律”让这部电影很难摆脱和这类电影一样的问题。所以,如果你看惯了《飘扬太极旗》《登陆日》《拯救大兵瑞恩》《Fury》之类的电影,最好降低期望值。

当然,你期待的也是有的,虽然不是很多。

我一直认为我们需要“主旋律”电影,但目前市场上这类作品的完成度并不是很高,优秀的作品屈指可数。

那么问题来了,我的战争是杰作吗?

显然不是,但是比百团大战好多了,所以推荐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

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主旋律电影的弊端,因为有那么多在异乡洒过血的人,他们需要被铭记。

影片第一幕,对人物进行了逐一讲解,包括第九连长孙北川,好兄弟张罗东,他们一起喜欢的孟三侠,父亲黄志忠。

这一幕让人觉得超脱的是张罗东的“跑酷”行为,真的有点开玩笑的味道。这显然是为后来与孟三侠的感情线做铺垫,但手法并不高明。这个问题在电影之后的所有剧里都有体现。

战争片可以加入爱情和亲情,但要用一种让人觉得是刻意煽情的方式来表达人物的情绪,并不容易。

河桥之战,吴丽婷之战,城镇突破,537高地之战。第一场之后,整部电影一直处于爆炸和战斗状态。战争场面的拍摄值得称道,爆炸特效的水平也达到了要求。并行剪辑,慢动作回放,地雷被伏击时战争的突然性,造就了战争的残酷性。

从战争场面的拍摄也可以看出,导演毕竟拍了一部“小房间”的鬼片,显然是控制不住战争场面的调度的。

很明显,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感觉有点别扭。战争节奏快的时候,快速剪辑掩盖了这些问题。但是吴丽婷苦战一开始,节奏一慢下来,镜头的剪辑就变得刻意生硬,我看了半天也搞不清人物的空间位置。

剪辑的问题还体现在主观镜头的插入上,没有技巧的剪辑,剪辑的时候感觉就像随便剪辑主观镜头一样。

小镇突围战中爸爸死亡的那一幕,应该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他哼的四川民谣让人感觉麻木。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我最期待的,那就是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他是个活生生的人。他不需要特别的剧情设定。他只是需要一首歌让人落泪,这个形象就建立起来了。

反而是女兵扔手榴弹刻意营造的“唯美画风”脱落了。包括孟三侠亲吻死者孙北川,张洛东背着连长奋力拼搏,站在一起互相拥抱,刻意煽情。

最后说一下刘烨饰演的孙北川形象。很可惜他没有达到我当初的期望,找不到海报里看到的那种感觉。

孙北川无疑是一个非常政治正确的英雄。他既有军人的气质,又有男人的气质,只是缺少了一些东西,就是一点点“弱点”。

我不敢说实话,因为作为历史上尘封的往事,我从来没有窥探过。这个人物是真的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不详细说了。

给这部电影做个总结。如果我考上了,我就考上了,推荐大家看。

对电影的评价只是针对导演的手法和电影本身,而不是针对历史事件本身,希望看电影的人不要混淆这两者。

那些人毕竟是我们的战友,他们的离去已经够沉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