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过电影《黄土地》吗?陈凯歌早期作品。急需一个影评。
——《黄土地》语义文章之我见
《黄土地》确实值得宣传和评价。它是一部“奇怪”的电影,是一部实验电影,也是一部先锋电影,这在建国35周年以来的中国电影中真的不多见。黄土地是一个奇迹。
曾经一口气看完《当代电影》1985第2期,其中李拓和郑的《黄土地评论》评价很好,也很深刻。电影有创作勇气,影评有理论勇气。我完全同意李和郑对这部电影令人信服和充分肯定的看法。在同期的期刊上,李星野甚至以1984的年排片量将《黄土地》列为四部之首。由此也可以看出《当代电影》杂志的编辑勇气(这一期有4篇关于《纯黄土地》的专题评论!)这是名副其实的“当代电影”的“当代”勇气,是名副其实的“电影研究”的“研究”风格!
所以,似乎该说的关于这部电影的话都被有远见的影评人说了。还有什么好说的?——但似乎总想说些什么;别说,真的不甘心...]
我注意到电影《黄土地》在海报有一个副标题叫《人民篇》。显然,电影《黄土地》不仅仅是要给我们讲述一个在陕北农村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逃婚的女孩的故事;其真正的语义内涵似乎是揭示中华民族古老的黄土地与其古老的民风民俗(各族人民)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关系,即民族之根。说人,尤其是农民,是土地的儿子,这绝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看完电影《黄土地》,你会真正明白,这句话并不是一般成语中的象征性、比喻性修辞,而是一句恰当语句的写照。中国人与土地的相互依存是如此之近,以至于前者似乎沉浸在土地中,而不是外在地站在土地上;土地的黄色渗透到各民族的皮肤毛孔和血细胞里,甚至产生了中国各民族的黄种人!正因为如此,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性格也不得不根据这片土地的性格来规范——色调色彩低,变化节奏慢,等等。而地等于天,或者说来自天。“天地玄黄,宇宙浩瀚。”黄土地绝不是人造的,它是自然造就的,它存在于人和所有民族之前。所以,“信地”说到底就是“信天”!难怪会有唱得如此深沉(如大地的性格)又如此高远(如天空的性格)的《忠实的旅行》!难怪影片最后把关注的焦点从黄土地转到了天空!民众“祈雨”的惊险场面,绝不是电影导演为了制造传奇效果的“好奇”;它真实而典型,体现了这片黄土地上所有人命运的深刻必然性——人们穷到形成了这样一种习俗:即使在最豪华的婚宴上,除了老肥,其他的肉也不过是一条“木鱼”,意思是“摆着吃”。这个“鱼”是不能被人的嘴巴享用的,只能满足人的眼睛,因为是木头被锯成鱼的形状放在盘子里!而“木鱼”作为当地物质生活的概念性影像载体,却自发成为了一种真正的文化(它是木雕,一种民间工艺美术——但在这里它被扭曲成了一种食欲对象而非审美对象!)这就是贫穷产生的文化。这种贫瘠文化的启示集中体现在“门协”中。崔巧家对联上写的“字”,就是阿q风格的“圆”。就是“χ”的文化。不会写的人不是没有感情,只是有感情。因为感情的表达找不到概念思维的方式,所以好像没有发明文字;没有文字,原因是没有思考,似乎也不需要思考,所以没有说话的习惯——崔乔父亲说话“惜字如金”;韩寒虽然经常“半开”,但是没有音响,被崔乔简单判断为“哥哥不会说话”(镜像186)。而声带一旦需要振动,就都变成了歌;无论是韩寒,还是崔乔和他的父亲,都有这种超常的表达感情的功能。换句话说,没有思维就是没有抽象思维和哲学思维,但也不是没有情感思维和形象思维。不过虽然一开口就能唱,但主要还是吃(歌曲降格为《酸歌》)。人几乎一生只承担传播种子的使命:只有血肉,没有精神;因为只需要肉体,不需要精神;所以,组成的夫妻被称为“米粉夫妻”,只是为了良好的教养。米粉来自黄土地,黄土地的命运要看天!因此,“向天祈雨”不仅是黄土地上所有人为了生存繁衍最终必须皈依的宗教方式,也是所有穷途末路的人们的唯一追求。万川属海,万民(命)属天!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我们可以加上一句:“民以食为天”!所谓“靠天吃饭”就是它。
然而,人虽然生于大地,造于天空,却仍然不愿意做天空的奴隶,也不愿意与地上的植被平起平坐。“人民公仆”顾青作为包括农民土地革命在内的中国整个近代社会革命的火花,在黄土地上点燃了崔乔、韩寒等新一代真正的精神植被;延安(作为革命解放的黄土地)是锣鼓方阵,象征和预示着人类东方历史上大革命即黄土地的爆发力和势不可挡的席卷之势;作为永恒的天堂,永恒的黄土地,它不仅仅是一个大的示范,更是一个迫切而深沉的呼唤!
影片实际上证明了近代中国这场社会革命(广义地说,包括今天四化的全面社会改革)的深远意义,不仅仅是打倒几个地主恶霸的政治民主化,更是推翻一个阶级的反剥削反压迫的社会正义;它表现了我们整个古老民族从血肉到精神的转变,也就是从自身有机体的根基上的转变——这也是影片作为高潮最后一个镜头的伟大隐喻:直接反对韩寒冲向这场革命的行动(以顾青为目标)的巨大逆流,不是作为黄土地上统治阶级的地主和他的统治机器(影片自始至终没有这种反动势力的政治代表),而只是黄土地上的人民——这。这是电影的一大发现。包含着整个民族和繁衍在黄土地上的人们的深深悲剧——人作为万物主宰的优越感在哪里?他们还能从黄土地上的人们身上看到多少?
但由于导演发现各民族的民风落后愚昧,始终与无情苍天、贫瘠黄土地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联系在一起,也就找到了这个民族根客观上所依赖的自然历史基础的根源。这既是对一种民间文化学(只是表层结构)的阐述和记录,也是对一种政治经济学(进入深层结构)的回顾和揭示。所以导演会对每一个具体的人——中国农民在这个民族自己的根的惯性下产生深深的同情和感叹。电影从这一发现的审美评价,变成了对我们整个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既有历史文化的,也有政治经济的);对每一个民族和人民来说,从愚昧中看到质朴,从落后中看到忍耐,从艰难中看到刚毅,从反思和批判中看到最深最深的眷恋。我们甚至应该惊叹,民族和人民能在这样一片黄土地上,在这样恶劣的自然历史条件下生存繁衍几千年而不被湮灭!这是难能可贵的,从历史的惯性中可以看出隐含和积累了多少动力和活力。这难道不是中国这个特定民族的历史大观和历史奇迹吗?由表及里,反思与批判的转化产生了审美的肯定,在对丑的扬弃中也发现了美。这是对国美真正本质的挖掘。这种美和奇迹的发现,在一部不到一百分钟的影片中,就能基本准确地再现出来,这就使《黄土地》这部电影本身成为中国独有的艺术美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