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观后感

故事起于三届统领大凡天王为世间能得大益而化身佛祖莲座,佛祖拈起他奉上的金波罗花,摩坷迦叶一笑,于是诞生了使万物祝融的禅宗,传至六祖惠能,花开五叶,发扬光大。 玄奘回唐,慧能八岁。待至成年,五祖弘忍已经讲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文盲樵夫一闻而悟,千里求法。到作记的日子,连神秀也折给这个出身贫寒的低贱僧侣,神秀说,“身是树,心如台,勤拂拭,莫惹尘。”慧能说,“无树,非台,无物,无可惹尘。”境界中的差别,如同林中走兽的视野之于翱翔天际的雄鹰。打杂僧承衣钵,遭妒被追杀,归隐山林,无人供养,出山宣讲禅法,点悟信众,光大佛法,香火旺盛,万物祝融。这其中的坚持,都在那次顿悟,窥见了得道法门。心持善念,看见了未来的兴盛,也必看到了去路的艰辛。如同见一粒种子,而想见万山青春,播种之时,必是会心微笑的,因他已有了遭受风雨寒暑的觉悟,此时的笑容,必定来自本心。能从柴草见识万物,从万物见知无形,心即无形,柴草还是柴草,并无不同,是心有不同。 如果善恶有形,而人心巨大到无形,以有形动摇无形,岂非笑谈?如果善恶有形,而人心微小到无形,以有形动摇无形,又何以承载?“不知其身,谁言之痛”,正解“明象之束”,不为所看,所听,所感改变自性,以善护持心念,即一切万法。风动也好,帆动也罢,无心者总不得法门。 听禅顿悟,既得法门,用善念加以护持,道路坚信险阻,孤苦寂寞,只为了心中的善而笑。这会心的微笑,可以为了任何一件美好,为了放弃享乐,为了大仁大义,为了一个卑微而美好的愿望,为了一个甜梦,也可以为了一朵小花。慧能又道:“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佛与悟不是在某一处,在随处,道与法不得于一事,而在世事。钻木取火是自然,淤泥生莲也是情理。既自见性,直了成佛。好好做事,好好做人,对得起自己,无论结果。那些孤单的旅者,不管路途如何遥远坎坷,心之所向,终可以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