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中的第03计 "借刀杀人"的由来?

三十六计之3: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计

〔计名由来〕

本计内容在春秋战国的史书中多次可见,而“借刀杀人”一语,则见于明代戏剧《三祝记》“这所谓借刀杀人,又显得恩相以德报怨,此计何如?”一语中。这出戏是写范仲淹的政敌企图让他任军队统帅――环庆路经略招讨使,去平息西夏人赵元昊,企图借西夏人的刀杀害范仲淹的故事。

本计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利用矛盾,借敌方内部的力量,或者是盟友的力量,削弱或消灭敌对势力。而其关键所在,则是善于捕捉和利用敌方的矛盾,包括敌方内部的矛盾以及敌方与盟友的矛盾,想方设法使这些矛盾扩大、激化,直至引起敌方自相争斗,或者是引起敌方与盟友的争斗,以达到削弱或消灭敌方实力的目的。因此,在军事上,此计的运用是与使用间谍相联系的。

〔兵法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大致译文〕

敌人已经明确,盟友定态度尚在犹豫之中,这时应极力设法诱使盟友去攻打敌人,而无需自己出力。这是从《损卦》卦意定逻辑推演出来的。

注:《损》卦中有“损上益下”、“损阳益阴”语句。

〔古今战例〕

1、周瑜计除蔡瑁、张允二将。

2、张伯仑和达拉第的绥靖政策。

〔精要点评〕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地策略。当敌方动向已明,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暧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借刀杀人,巧在一个借字,但借刀必须有条件,或陈明利害,或须以重利。现代商战中,有些人为谋取私利刻意制造他人但过失,以图掩饰自己过错但例子也屡见不鲜,其所用策略也可称之为借刀杀人。

〔个人观点〕

生活中,无主观的“杀人”动机,而取渔翁之利,是我所喜欢的;军事策略中当借刀杀人也可以接受,但是,故意借助原有矛盾或无中生有制造矛盾并加以利用来达到自己“杀人”目的的人,是令人极端厌恶的。不过,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代代有蓄意借刀杀人之人,有些人还被代代传诵;不少志虑忠纯、心底善良之人却被称作“傻子”,这也许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之所在吧。我特别讨厌一些领导所推崇的管理信条:高明的领导总是挑动群众斗群众!其目的就是借刀杀人,坐山观虎斗,以取得“制衡”之效,可鄙的伎俩!

面对有意借刀杀人之人,最有效的方法一是直接戳穿其险恶目的,二是人人擦亮眼睛,不给别人当枪用,三是修养个人品性,留乐善好施之心而去利己损人之意,诚如是,则人人圣贤、天下大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