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增城文明城市

增城创建省级文明城市 1800多年的建城历史,述说着增城的沧海桑田。 20多载的改革开放,唤醒了增城的经济发展。 3年的创建之路,记录下增城人民从渴望文明、呼唤文明,到走向文明的奋斗历程。 3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但也就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增城的巨变令人称奇,让人惊叹:街道两旁花木葱茏,增江河水碧波荡漾,条条道路畅通无阻,广场公园绿草如茵。白天城区秩序井然,一派繁华;夜晚华灯齐放、流光溢彩。增城,这座西接广州、南临东莞、东靠惠州的千年古城正向世人展现青山、碧水、蓝天、绿地的“山水城市”新面貌。 确立目标 增城谋求新发展 说起增城,改革开放以来,她曾焕发过勃勃生机。然而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城市发展问题也日益凸现:市区环境街不像街,市不成市,没有一座像样的公园和广场,市民散步休闲没有去处;乱搭乱建、乱丢乱吐、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市区建筑中的楼挨楼、楼挤楼的“接吻楼”随处可见,那时的增城在外地人的眼中还是个大集市。如何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成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课题。 2001年,增城市委、市政府急群众所急,盼群众所盼,明确提出:三年内要把增城建设成为省级文明城市。在2001年3月召开的创建文明城市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汤锦华指出,增城要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务必要有一个优良的软、硬环境,而创建文明城市就是优良环境的重要标志。从那以后,以经济繁荣、政治清廉、风尚良好、科教领先、文化发达、规划科学、建设优质、环境优美、管理先进、城乡一体为内容,抓重点、办实事、创特色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拉开了序幕。千年古城以它前所未有的气概打破沉寂,豪迈地吹响了建设省级文明城市的号角。 增城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取得了显著成绩,今日的增城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交通发达,市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今日的增城经济建设也取得长足发展。2003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组织的第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价中,增城名列第21位,在广东省排名第1位。 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8.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2%;财政总收入19.4亿元,增长29.95%,地方财政收入8.56亿元,增长34.71%;工业发展明显加快,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2.84亿元,增长16.4%。这些巨变的背后体现着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创建文明城市的信心和力量,是决策科学、有效管理的结果。 高度重视 组织领导坚强有力 在开展工作中,领导高度重视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增城市委、市政府深刻理解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创建之初,就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五套班子有关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和镇(街)领导为成员的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从市机关部门调整20多名骨干充实了市创建办,以负责日常的组织、协调工作,市财政把创建办日常经费和专项经费纳入预算安排,使创建工作在组织、人员和经费上得到了保障。由于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我市制定的《增城市2003年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任务一览表》把任务分解后,各职能部门都能扎实地执行实施,保障了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市领导经常关心和指导创建工作,并不时下到基层群众中,身体力行地处理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定期召开工作汇报会和检查现场会,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带动了基层领导的工作。部门领导从分配的工作实际出发,以主人翁的态度切实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创建工作任务,全市形成了上下齐心协力争创文明城市的生动局面。 以民为本 着眼群众根本利益 把群众利益摆在首位,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一个着力点。我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坚持从群众利益和要求出发,以群众满意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大多数群众不满的问题作为创建整治的重点。在城市改造建设中,从市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从市民最关心的事入手,大力整治环境、治安、交通等市民反映强烈的问题,真正做到还净于民、还绿于民、还光亮于民。经过整治后的增城笑换容颜: 街道整洁了。2000年以来,我市城区组织了30多次清洁环境大行动,清理重点地区卫生死角176处,清理余泥、垃圾2240吨,城区118条大小道路实行了16小时保洁,全面实行垃圾上门收集制度,上户率达到98%。 污染减小了。三年中,我市***筹集12000多万元资金用于漂染企业排污整治,依法关闭了47家漂染厂,兴建了日处理量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全市依法关闭了水泥厂94家,全市水泥企业的300多个扬尘点全面完成了治理任务,除尘率达90%以上。关闭了7家电镀厂,电镀企业实行限制达标排放。城市污染源的大力整治,洗净了曾经阴霾的天空和发黑的河水。 城市变绿了。我市围绕建设“山水城市”的目标,抓好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对市域景观绿化、生态性绿化、公***绿化、配套绿化、线状绿化等进行了结构性分类布局,形成了蕉石岭公园、百花林等森林公园包围城市,增城公园、东湖公园、凤凰山公园等城市公园和城区道路绿化、小广场绿化遥相呼应的多层次城市绿化体系,城市“绿肺”正不断地发挥着作用。 楼房“减负”了。2003年,我市整治拆除中心城区36条主干道临街两旁楼房防盗网3批?一度如鸽子笼的楼房解除了桎梏。 道路光亮了。夜幕降临后的增城市区别样风情,街道两旁的路灯各具特色、美仑美奂。近三年,我市对城区14条主要街道分别从夜景照明、绿地照明、人行道砖铺设进行综合改造,形成了“一路一灯、一路一树、一路一景”的城市特色。 借助民力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文明城市中的主体作用,依靠市民,群策群力,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成功经验之一。创建过程中,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各式各样的矛盾,没有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因此,从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启动之初,我市就开展了文明城市宣传月、宣传周活动,在城市主要路段树立大型公益广告牌,印发了4万份创建倡议书、10万份宣传单张、4000份宣传海报,在《增城日报》、增城电视台、增城电台、《增城之窗》网站等新闻媒体设立专栏,使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广大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创建—— 自创建文明城市“热线电话”开通后,两个月就有180个市民通过电话提出386条意见和建议; 在“我为荔乡绿化出份力”活动中,全市干部职工热情参与建设美好家园,仅荔城地区就收到捐款100多万元,所捐款已在市区建成30多个绿化小区; 在拆除城区街道两旁房屋防盗网的过程中,市民积极主动地配合拆除工作,没有发生一户上访事件。在市民的参与下,城市建设中的不少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市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受到了教育,提高了文明素质。 决策科学 探索城市管理新方法 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和完善资金筹措机制,科学地经营城市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手段。改造城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对于财力有限的增城来说是一大难题。市委、市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运用市场经济规律,采取“政府策划、政策推动、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新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模式进行产业化运作,发动社会力量、民间资金参与城市建设,在绿化、亮化、美化等市政建设方面,也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参与,大型标语、公益广告牌等公开向企业招标,由企业出资承建,既宣传了城市形象,又达到宣传企业形象的“双赢”效果。 挂绿广场的兴建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挂绿广场是以“商场换广场,广场旺商场”的做法吸纳民营资本,由一民营企业中标承建的,该企业斥资5200万元建起占地4.5万多平方米,集观赏、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广场,并吸引来华润、麦当劳、屈臣氏等众多知名连锁超市和专卖店,使这里成为全城最旺的娱乐、商业中心。 挂绿广场的成功建设,大大促进和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城市改造的进程 —— 3年时间,增城市政建设投资高达23亿元,而因擅用市场经济规律,政府仅用了2亿元的启动资金大力发展了文明城市的基础工程。运用市场手段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在建设增城广场等一系列工程中得到不断实践。 追求文明没有终点。无论是城市的经营者、管理者,还是参与者、享受者,都会在创建文明城市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中,感受到文明带给城市与人的愉悦。 追求文明更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每一次检阅就像催化剂,它促使文明的进程、文明的方式、文明的内涵朝更理想化的方向发展。 创建文明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增城将在追求文明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