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开火》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文革结束后,中断了多年小说创作的汪曾祺重新开始了小说创作。在这个阶段,他的小说基本上是以他早年在家乡高邮的生活为背景的。汪曾祺十几岁的时候,和父亲、祖先在乡下的一个小庙里住了半年多。当时,寺庙附近住着一户姓赵的人家。经过40多年的生活积累,他在60多岁的时候回忆起当时的生活经历。他觉得像小英这样的农村姑娘的感情是健康的、美好的、诗意的,于是有了创作的冲动,决定写那种美好的感情和生活方式。

1.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1949后,任北京市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干部,北京文艺、说唱、民间文学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北京话剧助理导演。发表作品65438到0940。1982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羊舍之夜》、《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餐花集》、《戏剧剧本沙家浜与大棺材》、《台版作品集》、《山茱萸集与孤独温暖》、《文学理论集》、《散文集》、《乔普集》、《塔》。?

2.主题思想

正如作者在小说结尾所说的“写一个四十三年前的梦”,开火营造了一个如梦般充满自由空气的“桃花源”。它通过描写生活在其中的一对幼童之间天真朦胧的爱情,歌颂了人间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揭示了追求个体解放的主题。

赵庄,因赵家多户人家和村里的一座“水神庙”而得名。小说通过小和尚明海与村姑小英之间天真无邪的初恋故事,将“一花一世界三利三菩提”的佛寺与热闹的世俗生活连接起来,人们的烟火在寺内外弥漫。作品并不注重描写宗教对人性的异化的过程或结果,而是以幽默的语言风格展现了宗教环境中的世俗化:许多僧人的人生志向与常人无异,没有“流浪寺”那种神秘的氛围、沉默虔诚的礼拜、不道貌岸然的条条框框。寺庙里的和尚,学会了做事的基本功,就可以谋生,存钱,结婚,打牌,打麻将,吃水烟。而且和尚也不忌吃肉,过年会在大殿杀猪。在这里,没有明确的规定,甚至连这两个字都不提。不仅寺庙如此,所谓的殷珊寺也是如此,这座城市里的佛寺,与世俗的红尘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却充满了人间情趣和生机。比如,殷珊寺的住持有一个19岁的妻子;虽然和尚在吃斋的时候如果出声会受到监寺的惩罚,但其实他并没有真的打人,只是作秀而已。总之,在这个旧社会,出家只是一个管饭的地方。在人们心目中,它和种田、画画、弹棉花没什么区别,是一个平等自由的职业。

在这种背景下,作者描绘了一个温暖而深情的人世间。在作品营造的特定氛围中,佛教中的超然生命原则变成了叙述者对宗教生活的善意嘲讽和戏谑,而积极入世的人生理想则与作者倡导的公民意识密切相关,凸显了民间文化中乐观向上的精神内涵。就是在这个世界里,明海和小英的爱情变得水到渠成,没有任何外在的阻力。

作品在表达爱情的时候,不写激情的情感冲突,也不写缠绵的爱情纠葛,而是让人物植根于平凡生活的沃土,明海和小英一起工作玩耍,自然产生朦胧的爱情。这段清新纯粹的爱情,展现了人性健康美好天真的一面。

3.作品的影响力

承袭京派小说脉络的《受戒》获得北京文学评选的1980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北京文学每年评选的获奖作品分为“优秀作品”和“获奖作品”)。虽然主流评论界因为“另类”的主题和风格保持沉默,但还是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一个公社书记告诉汪曾祺,两个大队书记一边开会,一边在受戒本上记下明海和小英的对话。时间证明,1949之后汪曾祺发表的《慈禧》等一系列作品,跳出了文坛主流注重“宏大主题”和“宏大叙事”的藩篱,聚焦小人物、小事件、小生活,讴歌人性之美,开创了80年代小说的新格局,对寻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4年,为纪念汪曾祺诞辰94周年,高邮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发布微电影《慈禧》。

4.工作评估

作家阿城:“中国大陆用世俗的眼光创作,始于80年代,是汪曾祺先生的遗命...一天,我在朋友家翻阅一本旧杂志...上世纪80年代,我突然求助于一本杂志上的《戒律》。看完之后,感觉如玉。我当时觉得这个王就像一个早出晚归坐飞船回来的哥哥。不然怎么会只有世俗的眼光而没有“工农兵”的精神呢?《戒律》没有收到任何评论是很正常的。是个‘怪物’。”?

作家李锐:新时期文学的文体意识始于《诫》,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先锋小说...当代汉语的语言意识和文体意识。汪曾祺先生用汉语完美而生动地表达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学主张。他告诉所有人,我们不一定要成为托尔斯泰或者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