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先看人再开口?
如果我们说话不看对象,不仅达不到找人办事的目的,往往还会伤害双方的感情。因此,会说话与会求人是不可分的,话说得到位,对方就容易接受你的请求。显然,说话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一个人找人办事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在找人之前最好能够在语言上动动脑筋。
说话看对象,究竟要看对象的哪些方面呢?1.看对象身份,审时度势再开口无论在哪个国家、什么时代,人们的地位等级观念都是很强的。对方的身份、地位不同,你说话的语气、方式以及办事的方法也应有异。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对什么人都是一视同仁,则很可能会被对方视为无大无小,无尊无卑。尤其当对方是身份地位比你高的人时,他会认为你没有教养,不懂规矩,因而他不喜欢听你的话,不愿帮你的忙,或者有意为难你,这样就可能阻碍了你办事的路子,使所办之事遇到障碍。
聪明人都是懂得看对方的身份、地位来说话办事的,这也是自己办事能力与个人修养的体现。平常我们所说的“某某人会办事”,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才智上。这样的人不只当领导的器重他,做同事的也不讨厌他,这样,他们办起事来就比较容易。来看下面的事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当过放牛郎,交了一些穷朋友。称帝后,有两个从前的穷朋友来见他。因两人的话说得不一样,两人的命运也各不相同。
第一个人被引进宫内,他一坐下便指手画脚地说:“我主万岁!皇上还记得吗?从前你和我都替财主放牛。有一天我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青豆放在瓦罐里煮。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你把罐子都打烂了,撒了满地的青豆,汤都泼在地上了。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吃,不小心把草叶送进嘴里,卡住了喉咙,还是我的主意,叫你把青菜叶吞下,才把卡在喉头的草叶咽进肚里去。”朱元璋听了他的述说,在百官面前哭笑不得,为了保住体面,他把脸一沉厉声喝道:“哪来的疯子,给我乱棍打出去!”
这个抱头鼠窜的倒霉蛋,跟朱元璋的另一位旧友——昔日的同路放牛娃说了这件事。那个放牛娃抿嘴一笑,说:“你看我去,保得富贵。”于是他大摇大摆走进宫来,一见朱元璋,倒头便拜,然后叙起旧来:“皇上还记得吗?当年微臣随着你大驾,骑着青牛去扫荡芦州府,打破了罐州城,汤元帅在逃,你却捉住了豆将军,红孩儿挡在了咽喉之地,多亏菜将军击退了他。那次战斗我们大获全胜。”朱元璋对旧友吹嘘的那场战争心知肚明,但他却把丑事说得含蓄动听,面上有光,又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有难同当的情景,心情激动,立即封这位旧友为御林军总管。
对于同一件事,一个是直通通地说,结果被赶出去;一个委婉曲折地说,结果做了大官。话说得不一样,效果也会有天壤之别。在这个例子中,朱元璋的身份已不是昔日的放牛娃了,若不审时度势,非但求人不成,可能还会惹来祸端。
2.看对象文化素质,有的放矢功自成很多人都知道,做生意的时候,不借助他人的力量是不可能的。既然有求于人,就难免在别人面前自觉低人一等,少不了看人脸色,讨好别人。有时候可能事办不成,碰个软钉子还算走运,假如碰个硬钉子,又碰了一鼻子灰,甚至鼻青脸肿,那就严重了。
进庙烧香要看神,办事说话要看人。做人应该进退自如,说话必须面面俱到、游刃有余。话总是说给别人听的,言语表达一定要看办事所找的对象,要受对象的身份、职业、经历、文化修养、性格、处境和心情制约。射箭不看靶子,弹琴不看听众,说话无的放矢,办事效果肯定好不了。我们看看陈先生是怎么办事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
陈先生的儿子要做生意,需要付先生帮忙,于是,陈先生就想着替儿子打通关系。一天,陈先生和他老伴到百货公司去买夏装,正遇上付先生一家三口也在选购夏衣。陈先生一看是个机会,于是,上前去和付先生说话。陈老先生本是教古代汉语的,是位古道热肠的忠厚长者。他上前去和付先生打了一个招呼,当他见那付太太为她十六七岁的女儿买连衣裙,正不知买紧身的好还是宽松的好时,陈老先生自告奋勇地上前独抒己见:“付太太这么疼爱女儿,贵千金正值破瓜之年,敝人陋见还是买宽松的为好……”陈老先生的话还没说完,付太太的脸就变成铁青色了,开口骂起来:“你这糟老头莫乱说话!你少在那里说破瓜破瓜的!关你屁事!”那边付先生听到陈先生说的“破瓜”二字,也摩拳擦掌地扑过来要打陈老先生,好在在场的人手脚快,陈老先生才免遭一顿暴打。陈先生为此老脸无光,谈生意帮忙的事只能不了了之。
原来付先生与付太太文化水平都不太高,他们把“破瓜”理解成了“破烂”、“破衣”、“破鞋”、“破罐破摔”的含义,而《辞海》上的解释是:“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由此看来,陈先生说那付先生的女儿“破瓜之年”并没有错。但一个“破”字出口,对方听来认为是对他们千金的侮辱,听着不顺耳,更是不顺心,也不顺气,他们火冒三丈也是可以理解的。是陈先生“弹琴不看听众,说话不看对象”才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如果陈老先生说“阳光靓妹”、“纯情乖女”、“娇贵千金”……选对方听得懂且听了心里舒服的词语来说给人家听,那才是真正的会说话,要替儿子办的事才有可能顺利地办成。
再来看这样一个事例:孔子带着他的几名学生出外讲学、游览,一路上十分辛苦。这天,孔子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他们在一片树阴下休息,正准备吃点干粮、喝点水,不料,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去吃了人家的麦苗。一个农夫上前抓住马嚼子,将马扣下了。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一贯能言善辩。他自恃口才不凡,自告奋勇地上前去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但他说话文绉绉,满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将大道理讲了一串又一串,尽管他费尽口舌,可农夫就是听不进去。
有一位刚刚跟随孔子不久的新学生,论学识、才干远不如子贡。当他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
于是,他走到农夫面前,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牛也会吃掉我的庄稼哩,你说是不是?我们该彼此谅解才是。”
农夫听了这番话,觉得很在理,责怪的意思也消释了,于是将马还给了孔子。旁边几个农夫也互相议论说:“像这样说话才算有口才,哪像刚才那个人,说话不中听。”这样看来,说话必须看对象、看场合,否则,你再能言善辩,别人不买你的账也是白费口舌。
要做到说话看对象,一定要先了解对象。尤其是对于初次相识的人,必须先通过言谈去了解情况,这样才好有的放矢,把话说到对方心窝里。因此,与陌生人见面,不要急于说什么,要先倾听对方的话语。如果对方彬彬有礼,你也应该文雅、和气、谦逊;如果对方说话很直,不会拐弯抹角,你也应该坦诚、实在,想到什么就说出来;如果对方情绪低落,不爱说也不想听,你就应该少说几句,或者干脆不说。总之,要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说出合适的话,这样才能收到最好的交际效果。
总而言之,与不同的人谈话,就要采用不同的谈话方式。因人而异,才能做到把话说活。办事要善于洞察人心,更要见机行事,刚柔并济,才能逢凶化吉,转难为易,说起话来才能让别人愿意接受,只有这样,你办起事来才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