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动画片和日本动画片在动画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美日动画电影风格比较

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和美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可以被称为动画电影“大国”的国家-不仅因为它们制作的动画电影数量众多,而且还因为它们在各自电影业中的地位。在比较两国差异的同时,有必要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动画电影。在下文中,“动画电影”是指那些在电影院线发行的与电视动画没有直接关系的动画片。因此,本文中的动画电影不包括电视动画系列、OVA(直接面向视频或DVD市场)和电视动画系列的剧场版。这一限制主要针对日本动画。与美国动画相比,他们的电视剧、OVA和剧场版要多得多。如果将这些都与美国动画相比,那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反,根据本文设定的“动画电影”类别,两国的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相当,因此更容易比较风格的异同。首先,就动画电影的制作流程而言,两国的做法颇为相似。由于动画电影的要求比其他动画产品更详细,因此制作时间和花费的费用与普通动画产品相差甚远。因此,两国的动画电影从制作角度来看基本上都是本国的顶尖水平。不用说,日本真人电影的平均制作成本并不高,而宫崎骏其人、大友胜博和押井守等动画大师制作的动画电影耗资数十亿日元,耗时数年。即使在好莱坞,上亿美元的大制作也很受欢迎,一部动画电影的投资也让各大电影公司的老板感到紧张。然而幸运的是,高投入的动画电影通常会带来高回报。迪士尼的年度作品肯定会进入年度票房的前十名,并多次占据第一名;在日本,宫崎骏其人的作品多次打破票房纪录。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动画电影如何制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的“成品”是什么样子。我相信任何看过美国和日本动画电影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它们不同的风格。就视觉效果而言,最近好莱坞制作的动画电影有逐渐向立体动画倾斜的趋势。虽然传统的二维动画没有退出市场,但从票房收入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动画片的整体市场还是单一制作和发行公司的所有类型动画片的票房分配,3D动画都比2D动画更受欢迎。在日本,二维动画仍然是市场的主流。这并不是说日本动画制作不使用计算机动画(CG)。例如,在宫崎骏其人的后期作品中,电脑动画被用来辅助绘画。当他到达《千与千寻》时,CG已经被用来制作一些眼泪的3D效果。至于大友胜博和押井守,他们在CG应用方面走得更远。他们作品中的背景基本上都是经过电脑特效打磨的,这使得背景看起来特别真实。这一点可以从《阿基拉》、《大都会》、《蛋壳里的幽灵》和《最后的吸血鬼》中的观众身上强烈地感受到。在他们的一些照片中,如果你只看背景,你会有一种强烈的真假难辨的感觉,比如《捉妖记》中的香港街道和《最后的吸血鬼》中的美国军事基地。

然而,在日本动画电影中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即人物和其他角色都采用传统的二维构图——无论背景是否采用3D技术。与好莱坞3D动画中主角的三维真实性相反,日本动画电影仍然坚持用相对简单的笔触勾勒人物形象。在塑造角色形象的程度上,两者各有千秋。尽管日本动画电影中的角色与现实世界相去甚远,但创作者通常会通过出色的观察赋予角色生动的生命力,这使得那些扁平的角色看起来非常有生命力,观众根本不会在意他们在视觉上是否“立体”。好莱坞的3D动画电影在追求外观真实性的同时,也没有失去塑造角色的兴趣:那些3D角色在无限细节中追求“真实感”,同时,整体形象设计生动而夸张,往往将角色最突出的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至少就笔者而言,从观看的整体效果来看,优秀的日本二维动画和美国三维动画在人物的生动性上不相上下。举个有趣的例子,在宫崎骏其人《龙猫》有一个名叫小米的4岁女孩,在迪士尼怪兽公司也有一个65438岁以上的女孩。这两个女孩的性格都超级调皮+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视觉呈现上,一个是简单的二维图像,一个是精细的三维模型。然而,观众可以从他们的表演中感受到同样无限快乐的童趣,并在他们的心中留下同样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日美动画电影对不同视觉风格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不同的个性。日本人更保留了东方人的隐忍和含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我们中国人更注重简约和写意。他们对动画角色的二维处理多少反映了中国画技艺的传承:这就是他们想要的!还不如在网上写那些角色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