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俄罗斯世界杯有啥印象?
每届世界杯,除了惊心动魄的比赛之外,赛场内外的花絮也是关注的焦点。层出不穷的热梗和漫天飞舞的表情包,也给紧张刺激的赛事增添了不少欢乐。从“章鱼帝”保罗到勒夫的“零食”,再到“内马尔滚”,那些曾经令人捧腹大笑的世界杯热梗,你还有多少印像。
饥饿感拉满的“泡面头”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巴西球星内马尔火出了圈。从小组赛到八强赛,关于他的段子和争议就从未停止。
大赛开始,内马尔就因雷人造型被送上了热搜。当时的他头顶金色卷发,卷发下还覆盖着黑色的头皮,就像在脑袋上扣了一碗方便面。别具一格的“泡面头”立刻成了球迷们热议的话题。
随着小组赛的深入,巴西队表现平平,内马尔也遭到了质疑。外媒在批评内马尔的同时,也开始讽刺他怪异的造型。
内马尔滚
或许是接受不了全网群嘲,内马尔在1/8决赛开始前终于将“泡面头”换成了保守的黑色短发。换了造型的内马尔本以为能堵上悠悠众口,但他在比赛中的一个举动,直接让自己成为了滚动着的表情包。
对阵墨西哥的那场1/8决赛,墨西哥球员在边线外踩到内马尔的右脚踝,受到 “暴击”的内马尔开始在地上翻滚,痛哭流涕。随后,裁判和队友赶来将内马尔包围,但是脆弱的他依旧在地上左右打滚。
这并不是内马尔的第一次翻滚。小组赛中,内马尔被对手铲到之后,就像滚筒一样在地上连续滚了N+1圈。有外媒曾统计,内马尔在四场比赛中,遭到犯规后一***在地上躺了14分钟。也就是说,如果内马尔倒地后就开始翻滚,那么他就像一个球一样滚了14分钟。
一时间,网络上充斥着对内马尔的调侃和嘲讽,还由此诞生了一个新词汇:“内马尔滚”(Neymar Rolling)。
世界各地的段子手也没闲着。他们把内马尔翻滚的动作做成了动图表情包。
比如,有在马路上灵活翻滚,成功躲开所有汽车的内马尔。
还有雪崩版的“内马尔”。
用“内马尔滚”打保龄球,上分简直完美。
我是里奥-梅西……
除了内马尔,阿根廷巨星梅西也在俄罗斯世界杯期间遭到了恶搞。这一切还要从阿根廷队世界杯首秀说起。那场对阵冰岛的比赛,梅西错失点球,导致阿根廷1:1战平对手。
作为某知名饮品的代言人,梅西那句“我是里奥-梅西,我不是天生强大,我只是天生要强”的广告语在世界杯期间广为流传。不过在梅西失点后,这句广告语就被网友篡改成了段子,再配上梅西躺在草坪中的一幕,以此来调侃阿根廷队的表现和阿根廷球迷当时的心情。
阿根廷的爆冷仅仅是一个开始,之后的几场比赛,多支夺冠热门球队相继出局。于是,各国球员都有了类似的表情包。
基耶利尼,有点咸
还记得巴西世界杯期间,乌拉圭球员苏亚雷斯在比赛中张嘴咬了意大利后卫基耶利尼。这一骇人听闻的事件不仅对球员造成了恶劣影响,还成为了段子手们的素材来源。
网友们脑洞大开,针对苏亚雷斯“吃人”事件分别创作出了“甄嬛体”、“舌尖体”、“还珠格格体”等热门段子。
甄嬛体:
“方才苏神咬了一口基耶利尼,动作力道极是凶残,私心想着若是裁判看到,给张红牌,必是极好的……”“说人话!”“裁判黑哨。”
舌尖体:
小组赛还没结束,苏亚雷斯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决定碰碰运气,到意大利队后场,寻找一种珍贵的食材。
亚平宁半岛的精壮男人,是上天的恩赐;中后卫出身的肩膀肉,则是食材中的极品。运动75分钟左右之后,肩膀肉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肉质鲜嫩多汁,再配以汗液的盐分。这样稀有的食材,配合朴素直接的食用方法,使得这份食物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
还珠体:
苏亚雷斯:基耶利尼,我真的好喜欢你,不管是皮糙肉厚的你,肉质鲜嫩的你,还是现在满身汗臭的你,我都好喜欢好喜欢。
广告体:
基耶利尼,有点咸。
牙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勒夫的“零食”
每届世界杯,除了球员们的表现备受关注,各位主教练的一举一动也是球迷们热议的话题。前德国队主帅勒夫就曾因为抠鼻子的动作而“举世闻名”。
勒夫第一次被拍到挖鼻屎还要追溯到2010年南非世界杯,当时摄像机拍到勒夫挖完鼻屎并且吃掉的镜头。此后摄像师们似乎非常热衷拍摄勒夫的不良癖好。
被曝光的勒夫丝毫没有收敛的态势,巴西世界杯上,他一边享受着挖鼻屎的畅快,一边又用挖过鼻屎的手和C罗握手致意。不知道“总裁”当时沮丧的心情有没有被这道正宗的“德国美食”治愈。
“章鱼帝”保罗
如果说哪届世界杯最为离奇和神秘,南非世界杯绝对榜上有名。很多年以后,球迷们或许会忘记“矿工版”郑大世的泪流满面,忘记弗兰那脚华丽的侧身凌空爆射,但一只饲养在德国奥博豪森水族馆中的章鱼,一夜成名,并在世界杯历史上留下了不可抹去的一笔。
南非世界杯期间,这只叫保罗的章鱼准确预测了八场比赛的胜负结果,其中还包括西班牙战胜荷兰的决赛,以及西班牙战胜德国的半决赛。
超凡的预测能力使得保罗成为那届世界杯最大的主角,球迷们将它奉上神坛,称他为“章鱼帝”。在成功预测半决赛的结果之后,保罗的名字出现在很多餐馆以及学校公司的食堂的菜单上,出于对章鱼帝“叛国”的愤怒,不少德国人都选择了章鱼作为午餐或晚餐。
而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保罗也成为中国学生的“附身符”,“信保罗,不挂科”的说法在互联网上风靡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