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部薄膜
夫妻俩过着甜蜜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一切都变了。
因为格尔达的芭蕾舞模特没有出现,她让丈夫穿上丝袜和高跟鞋去完成一些绘画。
此时的主人公艾纳看着蕾丝裙和柔软的丝袜,心里似乎也在悸动,于是一股力量被唤醒。
从那时起,他逐渐发现了他对女性世界的迷恋,他在内心唤起的力量。他叫她莉莉。
打扮一番后,丽丽穿上时髦的女装,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虽然谨慎,但丽丽似乎很享受这个过程。
从此以后,艾娜尔再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心中丽丽的样子。
他也试图压抑自己的天性,但他做不到。
人性是不可控的。如果你强迫自己去克制,你可能失去的是“自我”。男主角终于找到医生帮他做了变性手术。第二次手术因失血过多危及生命。艾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
说完,他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
这段话让我很感动。只要能做自己,埃纳尔宁愿微笑着离开这个世界,也不愿悲伤地度过一个不属于他的日子。
可能有人只是评论:“他心理脆弱,承受不了这个。谁不难过来?”
他不做作,因为这是他对自己认识的问题。艾纳尔在片中说:“上帝把我变成了女孩,医生只是帮我改变了上帝不小心弄错的伪装。”那么多个人,上帝不是完美的,总有不完美的地方。看到连体婴儿,我们为他们悲伤;当我们看到唐氏综合征的孩子时,我们为他们感到难过。不是有个孩子天生性别不对吗?
在中国,“跨性别者”一般被归为心理疾病的一种,认为诱发原因主要是童年时期的经历和教育方式。事实上,国外很多官员都强调“跨性别者”不是精神病,只有由此引发的焦虑和困惑才属于精神病的范畴。除了环境因素,人们认为大多数“变性人”都是因为性染色体异常、荷尔蒙异常或大脑结构异常,所以有很大几率都是上帝不完美的杰作。
期待变性的“易性癖者”就像被判了无期徒刑的无辜罪犯,不惜一切代价想要逃离束缚他们的牢笼。否则作为一个正常人,为什么要忍受变性手术的痛苦和风险?我们只看到金星的“毒舌”或者转型后的美艳。我想她作为男人生活的那些日子,应该是充满痛苦和挣扎的。
林语堂写过《孤崖上的一朵花》。不管花有多坚硬多肥沃,不管是被千万人欣赏,还是被别人羡慕,它都会绽放,因为那是花的本性。人性不也是一样的吗?无论艰难还是多产,克服一切困难就是做好自己,然后绽放。
这部电影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但不是最准确的记录。上图来自电影)
看完电影,除了思考“变性人”的人性,里面的艺术作品也引起了我的注意。《焦点平面》中的画作都是由该片的艺术总监伊芙·斯图尔特和英国壁画艺术家苏珊娜·布劳(Susannah Brough)共同创作,以配合演员的外貌。作品风格保留了女主角格尔达·韦格纳的前卫大胆。
格尔达的画在20世纪初过于前卫,甚至被称为朴实无华,因此在丹麦得不到认可。相反,二战后的巴黎,人们经历了苦难,想要及时行乐。任何社会的限制和世俗的约束都消失了,艺术也消失了。
直到20世纪,女性画家都很少,即使历史上有,也没有留下名字。女性肖像不是格尔达一个人的专利,也是所有男性画家所追求的美。毕加索和马蒂斯是她同时代的画家。毕加索几何女性,而野兽派的马蒂斯将女性线性化。在他们的绘画中,女性只是成为完成艺术的道具,而格尔达则从她的女性视角展示了女性的妖娆和性感。
一个不经意的回眸,眼神不直视,更显冷艳妩媚。浓妆艳抹,新潮发型,无不诉说着那个时代巴黎女性的时尚与不羁。(下)
同样是慵懒的眼神,性感的嘴唇,一抬头一拨弄。都是女画家在向观者展示一个女人可以有多性感。(下)
在电影的重拍中,莉莉变成了红发。影片中的绘画也是浓妆艳抹,时尚感十足,可能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内心戏。这幅画的表情低沉而忧郁。与格尔达的原画相比,看起来更像古典画派,感觉更安详凝重,缺少20世纪那种肆无忌惮的感觉,所以有点老。
有人说,相比20世纪的艺术大变革,各种奇思妙想的流派如雨后春笋,格尔达的画不能算是众多异类中的一朵奇葩。我不这么认为。并不是说艺术比竞争更异质。说到底,是“你有没有感情”和“你美不美”才是评判艺术的基准。
这幅画(下图)无疑是美丽的。有三个身材不同的女人。一个拿着书做白日梦,一个躺在她身边闻花香,一个随意摆弄手风琴。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插几束阳光,就让人觉得这是一个美好的下午。毫无疑问,这幅画是有感情的,而且这种感情很现代。放荡不羁的绘画风格表明,这些女性无疑是在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她们不循规蹈矩,打破常规,享受生活,向我们展示了30年代法国的紧张。
有人质疑格尔达作品的深度。其实虽然主题是女性的张扬之美,但这位画家描绘的不仅仅是玩偶,而是有个性有生命的人。
(见下图)第一眼看上去,画中的女子看着我们,有些挑逗的意味。事实上,她正深深地凝视着镜中的自己。然后这种调侃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仿佛带着些讥讽和不屑,镜中夹着烟的手慵懒地摆着,性感中又增添了一份个性。镜子里的男人看着女人S形的背影,却显得有些担心。似乎在这段关系中,女方的地位高于男方。她明明知道那个男人的存在,却不屑看他一眼。如此强烈的女性性格只有女性画家格尔达才能捕捉和放大。
同样如镜的一幕(下图),虽然故事情节没有格尔达的画作强烈,但却表现了电影中主人公喜欢自己的形象却内心挣扎的情感戏。我还是很喜欢这个场景。
影片中的画作虽然不是格尔达的原作,但影片中的场景还是很有冲击力的。这样的艺术情怀让我不知不觉爱上了这部电影。多亏了这部电影,格尔达的画第一次在丹麦得到认可。
(哥本哈根ARKEN现代艺术博物馆,以GredaWegener为主题,从电影上映到5月16,举办了6个月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