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中后期,为何会出现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的局面?

东汉前三个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这三个皇帝都有能力维系皇权,而刘秀活了62岁,刘庄活了48岁,刘炟活了31岁,皇帝的寿命越来越短。

汉和帝时,东汉王朝由稳转乱,朝政日衰。从这时期,王朝内部出现了宦官、外戚交替掌权的局面,造成东汉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汉和帝以后,即位的皇帝大多是小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还不满周岁。

他们不能亲理朝政,只好由母后临朝,而母后则多请自家人帮助掌权,这便形成了外戚专权。随着小皇帝长大,对外戚专权日益不满,便指使身边的宦官诛杀外戚,宦官又乘机垄断朝政。待皇帝一死,外戚便再立一个新的小皇帝,于是开始下一轮的争夺。就这样,东汉政权像走马灯似地在宦官、外戚手中倒来倒去。从汉和帝到汉献帝,宦官、外戚之争达6次之多。

汉章帝刘炟 19岁继位 34岁崩 汉和帝刘肇 10岁继位27岁崩 汉安帝刘祜 13岁继位35岁崩 汉顺帝刘保 11岁继位31岁崩 汉桓帝刘志 15岁继位36岁崩 汉灵帝刘宏 12岁继位 34岁崩。

汉桓帝刘志和汉灵帝刘宏稍微长点,分别活了36岁和34岁,但恒灵二帝是著名的昏君,把王朝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由此我们看出,自从汉章帝刘炟之后,皇帝不仅年幼,而且继位年龄也小。这就留下了权力真空。那么,这个权力真空谁来填补? 首先是外戚。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上位。

先皇去世年纪不大,新皇继位年纪更小,就造成了“主幼母少”的局面。而母亲身后是母亲的家族,也就是外戚,这些人要出来,打着辅助理政的旗号,内外勾结,把持朝政。先后出现了窦、邓、阎、梁、何等太后及家族外戚势力专权乱政。

必经像西汉武帝那样的伟大君主不多,东汉没有哪位皇帝自己死前把继位皇子他娘一起带走。话又说回来,即便是汉武帝那样的伟大君主,其托孤之臣也有乱政之实。所以说到底,还是小皇帝太小,直到清咸丰托孤的顾命八大臣,也存在子幼而外戚朝臣相争的问题。

东汉第一个把持朝政的外戚是窦氏。窦氏是汉章帝的皇后。章帝死后,和帝继位,窦太后临朝。以窦太后的哥哥窦宪为首的窦氏家族自此掌握了政权。他们依仗权势,为非作歹,激起了许多正直官吏的不满。随着和帝年龄增长,与外戚的矛盾日益火锐,永元六年(94)六月,和帝在宦官郑众的谋划下将窦氏一网打尽。郑众被破例封为剿乡侯,受和帝倚重,从此宦官得势。 

东汉外戚专权时间最长,为害最深的是以梁冀为首的梁氏。在梁氏专权后期,延熹二年(159),桓帝在宦官的帮助下,诛灭了梁冀及其家族势力。首事的5名宦官同日封侯,人称“五侯”,他们对权力、财产亦是极为贪婪。

但人总是要长大的,长大成人后的皇帝自然不高兴皇权旁落,要君临天下就要夺回权力,权力失衡就必须再平衡。而皇帝能依靠并有效的力量只有宦官。于是,东汉便上演了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集团,一方唱罢,另一方登场,直到同归于尽的闹剧。

两大势力集团第一次较量是和帝时,宦官和外戚窦宪的竞争,结果皇帝获得权力,宦官集团胜,窦宪被处死,外戚失败。第二次是安帝时,宦官同外戚邓氏竞争,这次又是外戚失败。第三次是顺帝时,宦官孙程等同外戚阎显竞争,结果阎显等皆下狱被杀,宦官大胜。

第四次是桓帝时,宦官单超等同外戚梁冀斗争。梁冀这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靠着外戚身份一跃掌握实权,此人素来残暴不仁、肆意妄为,连皇帝都说他是专横跋扈的将军,可怜小质帝因此被梁冀派人毒死了。这实在太恐怖,继位的汉桓帝怎能不提心吊胆?于是依靠宦官单超等人干掉这个跋扈将军,梁冀被诛,满门抄斩。 当外戚被消灭时,皇帝盼来的并非大权在握,而是宦官弄权。

年轻的皇帝虽然依靠宦官进行权力再平衡,不过权力到来时,掌握权力的并不是皇帝自己,而是宦官。比如灵帝时,以张让、赵忠等人为首的“十常侍”。他们把持朝政,卖官鬻爵,祸害百姓,无法无天,却无人敢管,甚至灵帝本人都说:“张常侍(张让)乃我公,赵常侍(赵忠)乃我母。” 巧合的是东汉皇帝都是短命鬼,所以,当皇帝逝世后,换了个名字的外戚们又卷土重来,于是东汉政治就陷入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时代。王朝被外戚和宦官们搞得是乱七八糟,派系斗争的结果是没人顾老百姓的死活,民众水深火热。

而当外戚和宦官斗得死去活来的时候,王朝的文官集团们又干嘛去了? 可惜,两汉并没有隋唐以后可以远远不断地,并且原则上可以不论出身的为帝国输送人才的科举制。两汉的察举制和荐举制换来的虽然是一批读书人,但事实上是一批带着严重派系色彩的利益集团。东汉时,士人通过察举而当官,被举荐的人成为举荐者的门生故吏,他们为了利益,不惜攀附和贿赂,从而形成小圈子、关系网,结成利益集团。

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他们不仅世居高位,而且垄断仕途,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形成士族地主利益集团。 虽然士人集团是一群趋炎附势的人,但毕竟也是读书人,气节还是有的,所以,他们实在看不下去,可惜,结果是“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后,清正的官员不是被害就是被禁锢。当国家的知识精英们遭受大面积的打压后,结果必然是小人们更加为所欲为,残害百姓,苦难不堪的老百姓实在忍无可忍,于是有了“苍天已死,岁在甲子”的黄巾起义。黄巾军推了这个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一把,东汉也就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