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紫色》这部电影的故事梗概和简单的评论。
故事发生在1909年美国南部,未受教育的黑人女孩西莉被继父强奸后,又被迫嫁给了粗鲁凶狠的男子,西莉称他为“先生”,在惊恐和胆怯中她开始了奴隶一样的痛苦生活,幸而有亲姐妹南蒂与她一起,泪水中才多了一些欢乐。不久,这短暂的幸福也从西莉身边消失了,因为“先生”强奸南蒂不成,恼羞成怒将南蒂赶走,姐妹二人被残 ...
首先,我认为,对影片的这种指责(“美化黑人”),本身就带有种族倾向。关于指责的第一条,最简单的反诘便是:“为什么黑人不能有房子和田地?”难道美国的黑人就象在今天必须生活在贫民窟里一样,在历史上最舒适的待遇也只能是“汤姆叔叔的小屋”?这种反诘看起来有点偏激,然而只要稍微地读一下美国历史(两百年而已),便会发现抱有“美化黑人”之指责的评论家,其种族倾向昭然若揭。影片讲述的是20世纪初的故事,当时的美国尚未完全步入工业化,依旧处于“自由竞争”而非“垄断”阶段,而其作为“契约”建国的移民国家美国,本身就以其地域的广袤与资源的丰富留给了“资本家”以大量的机会。在初步完成了开垦之后,那些“野心勃勃的资本家”正在城市里忙着“从汗毛孔里流脓血”地积累资本,有暇顾及的是在城市里(《纽约黑帮》可以作为最好的注脚)站稳自己的脚跟。于是留一片田园牧歌的空间给黑人,自然之极——同时当我们抛开对美国的偏见,必须承认“契约”建国的美国,比较“当时的欧洲”,的确更为宽容,的确存在着大量的机会,哪怕你是黑人,但前提必须是勤劳的黑人。而影片中“先生”(喜丽的丈夫)一家以及喜丽等正符合这一条件,而且他们生活在的黑人小社区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社区对于黑人十分重要,后面将再度提及)。简单地明晰了这段历史之后,对影片以此种指责的评论家,其态度背后的东西,大家想必不难发觉了。
第二种指责比第一种指责专业、严厉而且更有意义,需要我们仔细起来。《紫色》一片讲述的故事能一语概之——“一对黑人姐妹被迫分开多年,历经辛苦之后重逢,原谅了自己这苦难的始作俑者。”故事里面涉及着家庭与宗教。这类大团圆结局题材从中国的《哪吒》到美国版《新基督山伯爵》,歌颂亲情、爱情、友情力量的电影全世界都不胜枚举。为什么黑人的大团圆结局就有问题了呢?假如将里面的黑人演员,黑人故事全置换成白人故事,哪怕是犹太人(《辛德勒的名单》),《紫色》会不会免受影评家攻击?我的答案是会!这一自问自答或者太过偏激了,有人可能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意见:《哪吒》早就是“封建糟粕”,《新基督山伯爵》更胡乱篡改,《辛德勒的名单》甚至也不过如此(有类似批评)。但是这里我想说的是,《紫色》的结局必须如此,也正因如此影片才产生真正的、巨大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