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第七天》的框架结构是什么呢?
“框架结构”小说是指“在结构上可分为‘框架’(即讲故事者的故事)和‘内容’(即所讲的故事)两大部分”1的小说。“框架结构”小说在14世纪文艺复兴的浪潮中逐渐成型,我们所熟知的薄伽丘的著作《十日谈》即是“框架结构”小说的开山之作。
《十日谈》中的“框架结构”中构造了“瘟疫”世界,通过乡间别墅故事会的形式构成了一个框架。在这个大的框架下,讲述了一百个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框架结构”小说的另一部分———内容。
“框架结构”小说融合了东西方文学,它串联松散故事的结构来源于古代印度或阿拉伯文学,而它的整饬性则更多地来源于西方文学对“整一性”的要求。
在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以山鲁佐德的故事统领全篇,但纵观全书,山鲁佐德的故事对后续故事发展产生的作用十分微弱。与之大不相同的但丁的《神曲》中却在结构上呈现出了极高的严整性。正如西方文论祖师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强调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第七天》属于“框架结构”小说的典型。对于“框架结构”小说,我们依据叙述结构将其分为“框架”和“内容”两个部分。
《第七天》这部作品的“框架”是亡灵的视角。当我们选择进行死亡构建的时候,我们势必会面临着如何虚构的问题。这部作品被余华称为“最能代表我全部风格的小说”,它的别出心裁之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小说的叙述结构中“框架”的浸入式体验。
《第七天》中亡灵视角的“框架”颠覆了传统小说的真实性,从而达到了极好的疏离效果。这样的疏离效果使得“我们关注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可能就生活在内部游戏的世界中,欣赏者从外部观察这一游戏而不进入其中。我们虚构出,欣赏者观察到,生和死、爱和恨、成功与失败都是虚构的。
框架小说插在我们和人物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得解释我们的兴趣关注点这一任务,变得愈加复杂了。”这样独特的视角选择,既给予了读者脱离真实的空间,同时又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增强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延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