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津湖之战》的结局是什么?

长津湖战役大结局是战争的暂时胜利。

很多人看完长津湖之战后都有一个感受,就是前半段的战争渲染和故事推进真的很有大手笔的感觉,节奏很明快紧凑,很过瘾;但影片最后的结局很仓促,让人觉得有点“意犹未尽”,有些东西还没完成。

其实有这种感觉很正常,因为电影有水门大桥的后半段,预计明年才会上映。此时长津湖之战还没有真正打完,故事也没有达到高潮。近三个小时的电影,暂时不能给出一个完美的结局。

真实历史中,水门大桥曾被我军轰炸过三次,但美军依靠其快速补给和修复能力,最终通过这座桥撤退。最终美军修桥的材料竟然是从日本空运过来的,可见对手的后勤补给能力是多么强大和高效。

美第十军主力基本保留,建制撤至朝鲜半岛以南,而我军付出巨大伤亡代价,成功将美军赶过三八线。客观来说,双方各有得失,长津湖之战真正到此结束。

电影《水门大桥》的后半部,悲惨的场面和遗憾很可能远远超过前半部。因为本片的编剧是蓝小龙先生,他是多年前风靡荧屏的电视剧《士兵突击》的编剧,该剧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电影相呼应。

第七穿插连是战士对钢铁七连的突击,电视剧里有明确介绍。抗美援朝时,七连只剩三个人,100多人阵亡。后来英雄的公司是靠三个年轻人重建的。长津湖电影前半段战斗,七连的损失还没到那种惨烈的程度,大部分官兵还活着。

影片前半部分有几个情节和士兵突击的情节一致。例如,吴万里的加入仪式和过程与许三多参加士兵突击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的,两位前辈大谈连史,怀念先烈,报兵番号。这种情感因素也是电影成功的一部分,吸引了大量观众、军迷和历史爱好者。

《士兵突击》和《我的团长我的团》口碑都不错,都是蓝小龙写的。观众对长津湖之战和“水门大桥”的期待某种程度上也来源于此,这是他们对优秀专业人士的信任。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新兵吴万里很可能活下来,因为第七连是在“三个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人”身上重建的。吴万里此时只有19岁,是三兄弟中最小的一个。从逻辑上讲,他不应该被杀。

作为吴的连长,很可能会在影片的后半段牺牲掉。在整个长津湖战役中,我军虽然有歼灭敌北极熊团的精彩场面,但留下的更多是惨烈的场面。因为这次战役志愿军伤亡5万多人,是抗美援朝单次战役中损失最高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