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的“机器人伴侣”时代: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机器人爱人吗?
如今,这样迷人的童话故事可能会在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完善的今天实现,或者在不久的将来实现。让具有人类外表和思维方式的机器人从流水线上走下来,进入人们的生活。然而,一旦面对美丽的机器异性,有多少人能像皮格马利翁那样勇往直前?爱或不爱是一个问题。
我个人认为,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包括沟通、恋爱、* * *,甚至与机器人的婚姻,更多的是技术问题,而不是伦理问题。
如果你真的和机器人结婚,就像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专门研究人工智能的博士生大卫·利维在博士论文《与人工伴侣的亲密关系》中预测的那样,那将是在2050年!我们需要做好的可能是更多的心理准备,而不是极度恐慌。毕竟,它不太可能像克隆人、安乐死等现象那样引起巨大的法律和伦理争议以及广泛的社会焦虑。
对于机器人伙伴来说,没有必要设置一个过于苛刻的所谓底线,勇敢地选择一个与之交往。我爱我,与你何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快乐来自个人的内心,只有脚知道鞋子是否舒适。从纯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我明确支持这个东西!
幸福来自“我爱”而不是“我被爱”。爱一个人给了你什么权利?事实上,它只给了你爱的权利,而爱是一种偏执的关系。除了爱,你没有任何权利。毫无疑问,机器人伴侣的情感能力和恋爱能力都是技术问题!
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情绪最多是由欲望产生的。随着人类的进化,性关系和婚姻的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而闪婚、未婚、网婚、丁克、丁冲、同性婚姻、无性婚姻、SOLO族(天天谈恋爱,天天不见面)等颠覆和冲击现行婚姻制度的现象层出不穷。
例如,同性恋从人类开始就存在了。根据严格的统计调查,人群中有3.7%的人。你认为是洪水猛兽还是欢迎支持?它的基础不会改变。许多新知识女性甚至认为“婚姻不是储存爱情的唯一方式,甚至不是最好的方式。”如果机器人性伴侣会影响人类的繁衍,那么,就像上面列举的现象一样,它们只是少数非主流人群的自主选择。从人文角度来说,我会同情甚至适度支持这些非主流现象。毕竟,它为人们追求个人幸福和缓解焦虑提供了更多选择。
在当今社会,婚姻情感的功能不再是收集果实、保卫猎物和繁衍后代,而是缓解焦虑和寻找同伴,因此机器人情人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交流、知道如何返回、可以设置为不背叛的机器人是太好的伴侣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在心理层面上,爱要么是一种投射,要么是一种投射身份。因此,机器人在缓解人们固有的焦虑方面并不比真正的恋人差。
繁衍后代可能是个问题,这个层面的争议其实可以这样理解:大家都只扫门前雪,专门管别人的床事。如果被爱的失败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机器人爱人是缓解焦虑和获得个人幸福的好方法。在化学和荷尔蒙的层面上,爱情是下丘脑分泌的一种化学疯狂。我们把爱投射到人、事物或机器人身上,它与爱的本质的某一部分——缓解焦虑——并不矛盾。
现代人完全有权力和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坚持自己的择偶观。我一直强调一个相当西方的观点:人权道德——事实上,这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像克隆技术一样,它也超越伦理争议而造福人类。而互联网,一把双刃剑!但它的积极意义要大得多!
机器人的发展可能是标准化和适度的,但不应该有太多的负面争议和批评作为绊脚石。所谓人类无法控制的发明所引起的争议有时实际上来自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控制的渴望之间的内心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自我泛化的焦虑。
比如“网瘾综合征”,发明一个病名其实是为了满足医生的自恋心理。长期从事某项工作并不总是意味着疾病。担心网络污染损害的家长会因为孩子读书学习12小时而让孩子来我的心理咨询机构接受心理治疗吗?我再给他们一个——“学习成瘾综合征”?哈哈,所以回到这个话题,同样的道理,对待人类的一些发明创造,对待越来越多的双刃剑,担心、抗拒、犹豫,都不如勇敢接受和理性控制来得现实!
至于用冰冷的机器在生殖领域引发的莫名恐慌和伦理争议,我认为是这样的:人类性行为中异性之间的* * *有生殖的目的,但不是唯一的目的(这是人与兽的区别)。* * *本身具有愉悦和交流的功能。从动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缓解了人类的性欲,释放了“力比多”;但异性之间,如:* * *,房事充足,* * *;甚至可以实现在心理治疗临床上被称为“性偏好障碍”的* * *、同性性行为、恋物癖、甚至* * *等非主流方式(也称“性变态”)。因此,从缓解成年人现实焦虑的角度来看,一个有“感情”和沟通能力的机器人性伴侣肯定比目前流行的、同样有价值的充气娃娃更好。这绝对是一个飞跃!
精神分析,我从事的心理治疗领域,是研究人的爱恨情仇的理论。将人们的爱恨情仇和人际关系延伸到机器人领域,是一种挑战,一种积极的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我是这么看的,非常肯定。这才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胸怀。
也许,我们都需要一个机器人伴侣或爱人!因为,我们已经被增长和工业文明极度“非人化”,而机器人爱好者或工业文明给了我们回报。
另外,专业的心理陪护机器人是一个方向。我国平均每400万人中只有不到一名专业心理医生,每年有近40万人自杀或企图自杀。事实上,我们比想象中脆弱得多。将机器人视为伙伴,将其视为可以交流和平等对待的人工工具,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领域和方向。
最后一个问题:“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许多科幻电影中描述的机器人暴动场景非常可怕……”科幻是科幻,不是现实。从伤害的角度来说,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我见过太多人类对自己和同伴的伤害(心理层面),甚至不胜枚举和令人发指!那么——我们为什么害怕机器人?我们有必要盲目反抗,莫名其妙地恐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