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求生欲》通过了审判?
这部在放映时刷爆朋友圈,评分高达9.0的电影,如何让观众说“我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
有人说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韩国批判片的影子。看完电影,很多人都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过审。是啊,这部涉及走私、抗议、法律与爱情、昂贵的药品等诸多社会问题的电影,竟然还能通过审?
有朋友回答:不过主角永成(Xu zhēng)被判刑了,电影也体现了主流价值观,所以过审很正常。
我当时反驳的是,他虽然被判了刑,但是只判了五年,后来减刑到三年。而且从影片的整体感觉来看,他自始至终没有批评自己的行为,而是透露出一种积极的态度。判刑很正常,但是不判刑就好像童话一样,不合理。我看电影的时候甚至想到永成(Xu zhēng)会被判15年。
但是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影片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看完电影,我忘了这个。想起这些,我就去查了电影原型《陆勇事件》的报道,稍微深入反思了一下,觉得这部电影能过审是很自然的事情。
本片根据2015“陆勇事件”改编。陆勇是一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他吃了两年诺华生产的格列卫,一瓶就要56.4万,实在吃不消。后来他看文献发现印度有一种格列卫的仿制药,疗效和正品差不多,但价格只有正品的1/20。
他向病人推荐这些药物,并帮助购买。为了方便购买,他在网上购买了信用卡。当警方不想追查这个网上贩卖银行卡团伙时,使用网上信用卡的陆勇被逮捕了。
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销售假药罪两项罪名对陆勇提起公诉。
根据我国法律,未经我国批准的药品都是假药。陆勇入狱,1000多名病友联名上书为他辩护。事件最终以检察院“撤回起诉”告终。
因此,实际上(Xu zhēng)的原型陆勇并没有被判刑。
我看到报道的时候非常惊讶。感觉“陆勇事件”本身就很大,生活中发生了“爱大于法”的事情。但影片中的永成(Xu zhēng饰演)被象征性地判刑,所以影片还是向我们传达了“错了就是错了”的理念,影片并没有超出尺度。
正如钟勇在电影中所说:我犯了法,我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法律大于情感,这是其一。
影片结局是瑞士格列宁纳入医保,印度格列宁药厂被杀。现实中,电影《格列宁》对应的药物格列卫(伊马替尼)还是很贵的。
格列卫为什么这么贵?因为有道理。
“一个药只要5分钱,为什么要500块钱?”
“因为是第二部,所以第一部的成本是50亿美元。”
如果大家都跟着便宜的“仿制药”走,那谁来保护真药的权益?真药权益得不到保护,谁还想搞科研?没有科研,那些疑难杂症的治疗岂不是永远发展不起来?我们需要“保护真药”的价值,所以电影里印度仿制药厂死了,也是因为错了。保护原作,这是第二。
电影和现实都给了这个事件最好的结局:药品纳入医保,报销比例达到80%。
2002年慢粒存活率不到30%,2018年慢粒存活率达到85%。这个数据让我们看到了国内医疗体系的进步。就像永成说的,“我知道一切都会好的。希望这一天快点到来。”
这一天真的到来了。影片最后通过对比各种真实数据直接告诉我们。看,孩子,祖国会让你过得越来越好。这给了我们民族自豪感、信任感和希望感。这么正面的数据,为什么过不了审,这是第三。
永成贩卖毒品的初衷是为了赚钱。面对举报的威胁,他毅然把这个烂摊子抛在脑后。后来,他留下了一种生活,尽管为了他的病人,他在诺诺很被动,但他还是设法安顿下来。他付了很多钱,冒着随时入狱的危险,又开始贩毒。但他没有卖毒品,但他显然做得很好。
永成(Xu zhēng)问片中的黄毛男孩:“你是不是看不起我?”黄头发的男孩回答说:“是的,我曾经是。”我以前看不起你,但现在我看到你是一个英雄。
电影中两个场景对眼睛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
场景是永成(Xu zhēng)从鲁惠里(王传君)出来,穿过人群。这里的特写用得很精彩,把观众的情绪完全拉到了病人的眼里。病人戴着口罩,一双眼睛盯着他,眼神中充满了无助、绝望,甚至充满了仇恨。
另一个场景在影片的结尾。当永成(Xu zhēng)被警车带走的时候,一排排袖手旁观路上的病人注视着他,他们的眼里充满了感激。
这种反差是永成(Xu zhēng)英雄主义的直观体现,也略显浪子回头的精神,这是第四。
有人说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韩国批判片的味道,连海报都充满了韩国电影的风格。一群人笑,有多开心,就有多难过。但是,中国电影永远不可能像韩国电影那样自由,肆无忌惮地表达一切,而中国电影仍然做不到。
这部电影能通过审,是因为表达的价值观都是主流的,其实都在范围之内。法律依然大于情感,走私制假依然会被打击,社会问题会逐渐好转,英雄依然存在,没有出格的情节。都是新闻里的事,公开场合可以随意讨论的事。所以这部片子通过审是很自然的。
但这样一部尺度恰到好处、深度如此之深的电影,确实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中国急需这样的电影,而且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