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江的妻子是谁

阮若珊

目录

1

阮若珊

《沂蒙山小调》作者

阮若珊,祖籍河北省怀安县柴沟堡镇。幼年在家乡小学读书。1933年随父母迁居北平,1934年在北平师大第二附小毕业,由学校保送至北平师大女附中读书。1935年冬参加了北平“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1936年2月参加“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为队员,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活动。

中文名

阮若珊

外文名

Ruan Ruoshan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21年4月25日

人物关系

黄宗江

丈夫

黄宗江(1921年10月-2010年10月18日),男,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内地编剧、作家、演员,毕业于燕京大学西语系。1931年,10岁的黄宗江以“春秋童子”的笔名在杂志《世界日报》上发表寓言独幕剧《人的心》。1942年,参演剧情电影《乱世风光》。1945年,创作个人第一部电影剧本《大团圆》,这是黄宗江第一个搬上舞台和银幕的作品。1957年,与胡石言***同担任爱情电影《柳堡的故事》的编剧,他凭借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电影文学剧本创作三等奖。1963年,由其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农奴》上映。“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成反革命,被分配到甘肃天水。1982年,担任剧情电影《柯棣华大夫》的编剧。1986年,与黄宗英、黄宗洛联合创作散文集《卖艺人家》。1994年,创作戏剧戏曲选集《黄宗江剧作选:舞台集、嫁接集》。1999年,出版散文集《戏痴说戏》。2000年,与多人联合创作散文集 《卖艺黄家》。2005年,创作小说《梅兰芳与马连良》。2010年,由其出演的电视剧《生死桥》播出;2010年10月18日下午1点47分,黄宗江因结肠癌引起肺感染医治无效,在解放军301医院逝世,享年

生平简介

1937年初中毕业时正值“七·七”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为躲避敌伪统治下的学校,便于开展“民先”地下工作,她转入教会学校贝满女中高中部学习。1938年夏秋之际,因北平地下“民先”组织遭破坏,组织决定她离校去天津,后由天津地下党组织护送至晋南抗日根据地行政主任公署并同时加入八路军129师。1939年春到太行山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学习,同年秋毕业分配至抗大一分校文艺工作团任演员,同年10月23日加入中国***产党。

1939年冬抗大一分校文工团随抗大一分校校部从太行山东迁至沂蒙山区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此后7年一直在沂蒙山区,在山东分局及115 师师部领导下从事抗战文艺宣传工作。此间她作为文工团的主要演员之一,除参加多幕话剧《李秀成之死》《阿Q 正传》等演出外,特别是在小调剧《亲家母顶嘴》《抗属真光荣》《双喜临门》及抗战胜利前夕动员参军的独幕话剧《过关》等剧,她扮演的农村大嫂、妇救会长等角色获得观众的喜爱。在此期间她曾创作小话剧《一双鞋》《彭大娘》等小型文艺作品。1940年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在蒙山望海楼山下费县白石屋村,她和文工团的另一位成员李林同志***同创作的《沂蒙山小调》成为著名的革命历史歌曲。

1945年抗战胜利后,阮若珊离开沂蒙山区,苏 115师肖华主任及大众日报的同志渡海参加了解放东北的战斗。此时任辽东军区文工团教导员兼作演员,参加了大型话剧《李闯王》(演红娘子)及《气壮山河》(演女特务)等剧及节目的演出,在部队慰问演出中获得好评。

1949年全国解放后,她随第四野战军南下至武汉,任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后为中南军区文艺工作团“战士话剧团”团长。在此间除担任行政领导工作外,还参加了《战斗里成长》《曙光照耀莫斯科》等剧中角色的塑造工作,并创作了舞剧《母亲在召唤》;1954年调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任团长。组织演出了《杨根思》等剧目,培养了李传弟、陶玉玲等大批优秀演员。

1958年从部队转业至中央戏剧学院,历任导演教师、系负责人、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等职,培养了一批从事表导演的学生;历任导演系教师、副教授、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一生辗转半个中 国,为部队和地方的文化事业和培养后继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获国家二级独立自由勋 章和解放勋章。著有《我的少女时代》《折蒙探亲记》文章。[1] 1986年离休后,参加了《欧阳予倩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的编辑工作,分别为编委之一,并撰写了《在战斗中成长》等回忆文章和散文。

她一生为部队文化建设、培养戏剧人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2001年11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祖籍河北省怀安县柴沟堡镇。幼年在家乡小学读书。1933年随父母迁居北平,1934年在北平师大第二附小毕业,由学校保送至北平师大女附中读书。1935年冬参加了北平“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1936年2月参加“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为队员,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