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煤炭工业学校的办学理念
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本,深化教学改革 坚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以造就适用的专业新人为目标。教学改革中贯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基本形成了“以扎实的专业基础教学为本,培育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以实习实训为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技能训练为抓手,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以理论联系实际为纽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具有自身工科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行业优势,校企合作,建立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 工程技术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结合煤炭、机电、机制和汽车等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建成了煤矿开采、采掘机械及通风与安全技术等15个实验实训室;充实完善了能够进行机床加工、金属材料处理及汽车检测与维修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的实习工厂。为适应煤炭、机电、机制和汽车等企业生产的要求,必须走出校门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教学。为此,学院加强了与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依托行业优势,借助企业拓展了实践教学空间。建立了大雁、扎赉诺尔、平庄煤业公司、海拉尔机床厂、海拉尔汽车大修厂、包头北方奔驰汽车公司等1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专业课教学都能进行实验教学、案例教学、观摩教学、演示教学、现场教学以及实习操作等,突出了专业教学的真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教学学时占总教学学时的40%以上。学生通过职业资格鉴定,都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了“面向就业岗位,加强技能训练,培养职业能力”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工程技术学院通过各种途径多种方式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动力,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以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为衡量标准,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抓青年教师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抓骨干教师培养,确立学科带头人;抓研究生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抓教研教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抓科研立项,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抓深入生产一线,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双师”型队伍;抓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30名专职教师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11人,双师型教授、副教授9人,讲师14人,实验师5人,硕士研究生18人;有采矿、机电以及机制专业学科带头人6名;并在厂矿等相关企业聘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25名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客座教授。由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师、实验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已经形成。2003年以来,全体教师***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50余篇;承担国家级课题一项,省部级课题8项,院级课题4项;获奖成果10项;主参编教材7部;2006年被评为呼院科研先进单位。
打造品牌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增强持续发展动力 专业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没有特色就没有生机与活力,没有品牌就没有未来和希望。工程技术学院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合理设置专业,精心打造品牌专业,努力建设特色专业。近几年,建设了采矿、机电、机制和汽车四个学科专业。专业建设以优化课程结构为核心,以突出能力培养为落脚点,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优化了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2007年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被呼伦贝尔学院确定为特色建设专业,2008年被确定为自治区高等学校品牌建设专业。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工程技术学院坚持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首,把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结合起来,把专业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把理论联系实际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结合起来,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专业教学、生产实践、文明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优秀学生评选、奖学金评定、运动会、文化艺术节、广场舞、读书节、演讲赛、辩论赛、各种技能训练与比赛以及顶岗劳动等活动的开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尊纪守法教育、“三观”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环境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貌教育、择业观就业观教育、爱岗敬业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等等,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身心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创业素质等,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