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灯的表现形式
洛阳瀍河东关爽明街(明清时称龙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宋太祖赵匡胤就诞生在这里。正月十三到十六耍龙灯,并久负盛名,并鼎盛于清朝。双龙系火龙和青龙,火龙象征赵匡胤,青龙象征赵光义。东关双龙之称由此而来。
东关双龙起驾时,先行起驾仪程,燃放长鞭一挂,由社首引道到火街北端宋太祖庙前,也就是夹马营石碑边舞动最精彩套路后,开始朝城内方向进发,在龙灯前面有大红宫灯一对,其后是门旗、对旗、帅旗、尖子旗、彩旗等。再后是挠阁,那些少男少女以民间或历史故事为素材,或扮成十八里相送,或扮成千里送京娘。挠阁之后是捎子棍和火弹子开道,随后是四十八面大锣,四面牛皮大排鼓,二十四面巨铙,十二面大铙,惊天动地威风凛凛,最后是火龙和青龙。龙灯就舞一阵或表演双龙戏珠及舞龙抓珠精,但更精彩者便是在老城十字街由数十人搭成人梯,然后传递龙头,层层升高,龙身盘绕于高梯上,龙头左右摇摆,龙顺人梯步步高升,龙头升至顶端浑身抖动,龙尾在下来回盘旋,龙头左右摇摆,再用自己配制的烟火时时发光真如巨龙口喷一般,此时金鼓齐鸣,表演达到了高潮,气氛十分热闹,场面十分壮观。 沔阳高跷龙灯是湖北省仙桃市人民倍受欢迎的一种民间舞蹈表现形式,彭场崇墉村的艺人,把高跷、龙灯结合表演,技艺高超,为人们所惊叹,是沔阳舞龙的一种独特表演形式。就龙身而言 ,长度和一般龙灯差不多,然而龙节比一般龙灯少,一般龙灯为十三节至十五节,龙节之间跨度短,便于玩地龙灯;沔阳高跷龙灯只有九节,龙节之间跨度长,便于踩高跷(高达2米)舞龙灯。就龙衣颜色而言,沔阳高跷龙灯有两条,一条黄龙一条赤龙;而一般龙衣不限颜色。玩高跷龙灯的人要打脸挂须,装扮成戏剧“十大名角”,由旦角玩珠,武小生玩龙头,丑角玩龙尾,其余七人玩龙身七节。
高跷舞龙人必须同时具备三大基本功:踩高跷的本事、舞龙灯的技巧、武术功夫。高跷龙灯关键看舞龙头的人,重要的是舞龙时,龙头要甩得开、转得圆,因为崇墉龙灯的下嘴是活动的 ,龙头向上时龙口张开抢珠,向下时龙口闭拢,活灵活现,极是好看。沔阳高跷龙灯可玩花样、以天盘、地盘、地滚(俗称懒龙翻身)鱼咬尾、半边月、青龙盘柱、五岳(玩五张方桌)等十几种技艺,穿插进行。玩龙灯阵容强大,威武雄壮,成为仙桃民间传统舞蹈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曲周龙灯,源远流长,有千年历史。1982年经北京民族文化宫专家鉴定,确认为汉民族龙灯代表,在京展出并收藏。1989年再次由曲周县文化馆制作新龙一条,送京收藏。曲周龙灯后任技法和造型别具一格:龙角用竹篾制成,长盈尺,上尖下粗;龙目过去用猪膀胱制成,现用500度—1000度灯泡代替;龙须用麻染制为绿色整个龙身用绳索串连上百个竹圈而成,每间隔两米,下设一把手,少则七把,多则九把;龙鳞用窗户纸染就,火龙染成红色,水龙染为蓝色;龙尾用麻束扎一米长左右;龙的总长度在15—25米之间;龙体内的灯用折表纸先搓成半尺长的捻子,再入锅用动物油熬制,以牛油最佳,亮度大,不易熄灭。整个龙体造型特点是:巨口张、目生光、角尖厉、须飘扬、身婉长,尾刚劲、千鳞万甲,神采飞扬,威武壮观。
曲周龙灯舞法多变,计有二十多种招式,其中以钻龙、滚龙、盘龙最为精彩。钻龙分钻头和钻尾二式,舞龙人鱼贯从龙头或龙尾钻过;盘龙分盘头和盘尾两招,舞龙者叠起罗汉让龙缠绕人身,巍然屹立;滚龙是让龙在地上翻滚,舞龙人从龙身上翻腾飞越;舞龙分两法,一是在行进间进行,让龙摇头晃尾,如太穿遨游,一是原地抡舞使龙上下翻飞左右盘旋,意为神龙发威,气吞山河,极为壮观。
在舞龙时,党由一舞蜘蛛相配合。蜘蛛大为篮球,用铁丝网制,外罩红纱,下设把手,内然油捻。若二龙对舞,蜘蛛在其间称之为“二龙戏珠”,煞是好看。
在国务院最近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河北邯郸市极富特色和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曲周龙灯”终于成功入选,继而为国家级“非遗”名录填补了一项空白。 又叫“灯龙”,此种龙大都盛行在土家族聚居的集镇。
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出灯,十五结束。“灯龙”由九节组成(意为:老龙被斩为九节),龙头用竹条扎成架子,糊上白色清明纸,涂上各种颜色,形态逼真,有角、有嘴、有眼、有胡须。龙身各节用细篾扎成圆筒形,外糊清明纸。龙尾亦用细扎成鱼尾形,用红布带将龙头、龙身、龙尾连接起来,并在龙头、龙身、龙尾各节内点一蜡烛灯,似为灯笼。舞灯龙时非常热闹,前有二至四对排灯开道,标明此灯龙是哪个村寨或街道的巨龙,排灯后还有鱼、虾和蚌壳、灯笼等,在锣鼓、号角声中晃头摆尾,畅游各街头巷尾。玩灯龙的动作有黄龙下海,金龙抱柱,二龙抢宝,老龙翻身,金龙过海参……等。灯龙所到之处鞭炮不断,烟花弥漫,围观者水泄不通。有的人家为了迎接灯龙进屋,门前排列大花筒炮36对,鞭炮数万响,望胆大者进院一试。灯龙进入院内,四周门外的花筒炮、鞭炮腾空爆炸,焰花四起。此时除灯龙各节有灯光外,其它灯光全熄。灯龙在鞭炮与焰火余光中飞舞,十分壮观。舞灯龙者,大多赤膊绑腿与巨龙翻腾融为一体。灯不熄,龙不停,鞭炮不断。一旦灯龙口中喷水,主人便拉着龙须挂朋披红,用上等佳淆款待舞龙队伍。如果舞龙者胆小,怕焰花、鞭炮,到门前煤龙抬头敬礼则退场,就得不到主人的彩绸,品尝不到上等佳淆。所以,舞灯龙者,都眼快手快舞技高强的能手。灯龙进院,尽管焰火横飞,都烧不着龙身和人体。舞技不强者,也有舞着巨龙进院,光着竹圈出院的情形。 灯龙玩到农历正月十五日结束,从正月十三至十五是烧龙日。烧龙,是在溪河边或有水的沟边进行,烧龙时,把龙放在地上,众人把事先准备的花筒炮、烟花和鞭炮等火花直对龙身喷去,待龙燃烧完后,众人啊声连天,尽兴跳跃一阵,将灯龙残骸送入水中,浇水冲去,意为送龙归海。 因此龙用稻草扎成得名。用一大把稻草扎成有嘴、有角、有眼睛、有胡须的龙头,用一捆稻草索扎成与龙头颈一般粗尺多长的七节龙身,再用一把稻草扎成鱼尾形的龙尾,一***九节,用稻草间隔地串连起来,每节插一根竹木杆为把。舞草把龙,主要在土家农村山寨举行,每年农历五月至七月,为舞草把龙时间,舞龙的意义是娱乐中包含驱瘟、防火两种。
驱瘟。农历五六月间,是田间稻草苗猛长期,天气炎热,病虫多发,其中毁灭性的病虫害为稻瘟病,在科技落后无法防治的时代,土家农民以舞草把龙来驱逐稻瘟病,久之成习,聚众娱乐。舞草把龙驱瘟,从村寨出发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区、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顺路舞到,舞的动作与灯龙相同。舞龙队伍,在吹牛角号、放三眼炮、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声中表演舞技,颇为壮观。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间舞完后,将草把龙抬到溪沟边烧掉,谓之送龙归海。迁火焰。农历的五月端午节前后或七月间稻谷即将成熟期在村寨举行。舞龙这天,全寨各家的堂屋中间放一盆水和一筛子五谷杂粮,候舞龙队伍来。舞龙队伍中除了舞九节草把龙外,有一条将一丈长的竹子从中破成船形,在中间装一盆炭火的火焰,由二人抬着。另有射水、射箭和土老司三人及随后自由观众若干。舞龙队在土老司领头下,从村头第一家开始由上而下顺次进各家堂屋后,龙头向堂屋神龛做三点头行礼,接着绕堂屋一圈,再舞各种花样。此时,射水人用射水筒(形状与第三章打水枪一样)吸盆中水向东南西北中五方射水(意为灭火),土老司抓筛中五谷向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撇一把。撇到中方为堂屋大门外时,舞龙队出门舞到另一家堂屋。全寨各家都舞到以后,把草把龙和火焰抬到溪沟边烧掉,浇水回海。舞龙迁火焰的意思是:请龙把火焰神迁出村寨,以免火灾保平安。 传说很久以前的元宵节,众人观龙灯会,有三个土家族青年越看越起劲,手舞足蹈,跃跃欲试,情急生智,举起他们坐着的长板凳,模仿龙灯舞耍起来,十分快活。以后逐步形成传统体育,平时以娱乐健身,节日期间表演比赛,深受土家人的喜欢。
板凳龙有两种式样:一种是用普遍长条高凳,由三人抬举,两人在前一人居后的简易式板凳龙;另一种用细篾扎成,有龙头、龙尾、龙角、龙眼、龙嘴,再糊上各种颜色的鳞片,把扎成的龙放在板凳上,四只木脚以示龙爪,非常形象美观。
板登龙有独登龙和多登龙两种。独凳龙由三人舞,一人出右手一人出左手各抓前头两只脚,第三人双手抓住后头的两只脚。舞时要求头尾相顾,配合协调。当头高时尾要随低,头向左,尾则随向右摆;头往上引,耍尾者松手换位。舞龙尾者必须由步法灵、速度快、眼力好的人担任。舞龙头的二人要求身高基本一致。多凳龙,由九条长凳组成,第一节为龙头,第九为龙尾,其余为龙身。龙头在耍宝人的带领下,时起时落,穿来拐去,活像出水蛟龙,整条龙要求配合默契,节节相随。板凳龙的动作有:二龙抢宝、黄龙穿花、金龙戏水、金蝉脱壳,黄龙盘身等。现今,板凳龙表演已搬上文艺舞台。 土家族的泼水龙,亦是一种盛大的民间体育活动,早在土司时期就普遍兴起。泼水龙,是用柳树条扎成,由龙头、龙身、龙尾和滚宝组成。龙的全身一般为12洞,即每月一洞,闰年为13洞。龙头有眼、鼻、嘴、舌、角、须,形象逼真,龙尾翘上,能左右摇摆。举龙头的人一般土家山寨有名望的长者,龙身、龙尾随人着举。滚宝,也是用柳条编成如圆球状,在龙口前上、下、左、右飞舞,形成龙抢宝。
舞泼水龙,是在农历六七月烈日当空时议定于龙日举行。这天,土家山寨家家户户将装满水的水桶、水盆和泼水的水瓢、水枪等放在门前,待吹牛角、唢呐和敲锣打鼓的泼水龙队伍来到门口,在鞭炮声中男女老少,齐用水瓢、水枪、木盆的水不停地泼在水龙和赤身舞龙人的身上,谁家的水泼得多,就预兆谁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舞泼水龙时,全村寨男女老少可自由参加泼水,场面激烈欢快,热闹非常。 迎龙灯为义乌农村欢度春节的古老待统文化娱乐活动,较大的村庄几乎都有。迎灯的日期与天数各村不尽相同。一般是农历正月十一至十八元宵节前后迎龙灯。
义乌的龙灯以板凳龙居多。板凳龙的龙头是木龙头,一般是用樟木雕刻的,施粉填墨,漆朱描金,琉璃灯。龙头有“中殿”,为小型木雕双层殿阁,雕梁画栋,曲槛回廊,相当巧丽。龙身有多片龙节和抱筐灯串连而成。每片灯板,长约1.3米,宽约18厘米,厚5厘米,中段装灯2盏,灯距约70厘米。灯板两端,钻有圆孔,俗称“桥灯”。连接时两节灯板对准圆孔,插上一根圆木柄,闩好。人即持此木柄游行。灯壳用细竹篾扎成龙节、圆抱筐等形式。龙节先用白纸糊好,再用红绿两色画龙鳞;圆抱筐就用稀薄透明红纸糊成。 (图为义乌苏溪镇新院村龙灯的盘灯表演) 龙灯出迎时,先行为百子灯、堂灯、牌灯的仪仗队,继为火铳、乐队,手持香烛行灯的头手。再是龙灯队。龙尾也是木雕,龙鳞涂金而成。最后是两人抬的铜锣铜鼓压阵。龙灯迎至村庄广场,“摆斋户”上香点烛,陈列牲礼供 拜,鸣放鞭炮,龙灯在广场,两个摇叉带领,龙灯做三进三反的“圈灯”(俗称旋灯)时,尾随头行,穿进绕出,我往你来,笑语喧闹,纵情欢乐。此外还有龙串肚、五梅花、凤凰展翅等花样。龙灯的精彩重点不在于长度,更重要的是看盘灯盘的圆不圆,紧不紧,龙灯旋入翻出的流畅速度和节奏的把握,精彩的盘灯表演能在不大的空地灵活翻旋,表演龙追尾、龙串肚等花样。 龙灯除板灯外,还有调龙灯、舞狮灯、走马灯、花灯等。 数百年来,迎龙灯是本市农村普遍的“田家乐”,在“小四清”、“文化大**”中,被当作“四旧”而“破”之。少数村龙头、二殿、龙尾等藏下来,没有敲掉。1979年起,陆续恢复。苏溪镇新院村是本市恢复迎灯最早的一个村1980年正月十二,组织三百多片龙灯,途径蒋宅、八里桥头、楂林、杜门直到宦塘村。沿途各村观灯者,人山人海。迎灯时间二天二夜,轰动一时。 花桥龙灯盛行于三门县花桥镇的花桥、上宅、两头门等村,始于南宋,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迎龙活动缘由图腾崇拜意识,后演变为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民间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六落灯,连续四夜举行迎龙活动,历代相承。
龙灯出迎,有一整套吉祥礼仪。包括出迎时间、清龙路、祭祀、起步、行走线路、接龙、送龙珠仪式及龙灯与配套设施的先后次序等都十分讲究,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的价值观念,深受百姓喜爱。花桥龙灯与其他地方龙灯最大的区别是五条龙灯同时出迎。龙分五色,分别为红、黄、青、绿、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不同方位,涵含四海一统,天下和合之意。每种颜色也都有不同的寓意。红代表太阳,寓含希望美好之意;青代表天空,寓含风调雨顺之意;绿代表大地,寓含万物生长、五谷丰登之意;紫代表运气,寓含人与自然和谐之意;黄代表权力、财富,寓含生活美好之意。因此龙灯出迎前,仪式十分庄重。五位在头天戒斋沐浴德高望重的长者,身穿民族服装,在五龙殿前摆下香案,焚香祷祝,先祭天地,请出财神;再至宗祠祭祖、祷祝,完毕,五色龙头朝宗祠牌位点三点,三声铳响,出迎开始,一时鼓乐喧天,鞭炮齐鸣,狮子开道,锣钹钪锵,号角长鸣,旌旗等全副銮驾先行,财神随后,宫灯再随后,古亭紧跟、五色龙灯压阵,火燎照明,一路迎来,浩浩荡荡。所经之处,龙灯出迎时配有专门民间曲调。起步时用《落山虎》,节奏钪锵有力;行进时配号角;相迎时用《中指采绳》,节奏欢快、热情奔放。
制作
综述
龙灯制作工艺细腻、精美。它用2米左右长的木板为底座,两端凿圆孔,以木棒穿孔一段一段接成长龙。长度可长可短,根据村民自发参与的段数而定,短的100余米,长的则达200余米。每段板座上用竹篾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的骨架,糊以彩纸,再饰以龙须、龙眼、龙角、龙珠,贴上龙鳞、龙鳍、绘贴花纹图案、剪纸等。每段龙身有4盏方形彩灯,彩灯上根据制作人的喜好与风格,或剪纸、或彩绘,图案有花鸟虫鱼、吉禽祥兽、神话传说、戏剧人物等,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综合了诸多汉族民间美术工艺,融合了释、儒、道三教文化及诸子百家思想。龙灯的制作没有专业艺人,龙头由村里的能人集体创作,龙身则各家各户自制,群体传承是其最大的特色。
龙头
龙头的制作,用长2米,宽0.3米的木板为底座,底座用两块木板钉成T形,三端各凿圆孔,以可串木棒连接。在底座上用木、竹作架,制成龙头的骨骼,外面糊彩纸。龙顶插有月亮、方天画戟、令旗、帅旗、威风旗(旗帜图案采用刺绣工艺)。龙冠覆以各色四季鲜花。龙眉饰以凤凰剪纸图案,凤凰则由花鸟图构成,按不同颜色的龙配不同的花鸟图。如红龙的龙眉用喜鹊衔梅图、黄龙的龙眉用黄莺穿菊图、青龙的龙眉用凤穿牡丹图、绿龙、紫龙则分别用蝶恋兰花图、和竹雀图。龙面门则以三对双龙戏珠图构成香草云。龙上唇贴有梅、兰、竹、菊绘画,边缘有直香草云,龙鼻下有横香草云,龙鼻上则用喜鹊闹梅插花工艺;龙头两边坠有花瓶球和鸡毛圆球。龙口内含龙珠,两旁贴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或今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对联,表示祈祝之愿和尽情欢乐之意。再饰以龙须、龙眼、龙鳞等饰品。融合了剪纸、绘画、刺绣、插花、折纸等民间美术工艺手法,造型大气、美轮美奂。
龙身
龙身俗称龙段,用木板作底座,两端凿圆孔,以龙棒串孔连接。每块板座制作4盏长方形彩灯以作龙身。彩灯内置蜡烛或电灯,可两面开启,称龙灯两面开。彩灯上根据制作人的喜好风格,或剪纸、或绘画,图案是百姓喜闻乐见的花鸟虫鱼、吉禽祥兽、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丰富多彩,包容了多元文化。
龙尾是在木板底座上,前制长方形龙身,后制三岔或五岙龙尾,再贴上龙鳍、龙鳞等。
配套设施
1.古亭,以木料穿榫为架,好似花轿状,外以宣纸糊裱,贴上各色各样剪纸或彩绘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吉禽祥兽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画卷,主要展示民间绘画美术工艺。
2.宫灯。以竹蔑为架,内置电灯,外裹红绸布,底下坠有流苏。
3.旌旗。有两面上绣“花桥龙灯”4个大家的大旗,红底黄字,列号角之后。
4.火燎。用细铅丝扎成漏斗状的铁丝网,连接着木棒长柄。用小块干柴,放入铁丝网中燃烧以照明。由两人各执一把火燎,走在龙头前,晃动火燎照亮道路。这是原始的照明工具,迎龙时一直沿用,以证迎龙的历史久远。
5.棒头铳。用生铁铸成球状,中空可储火药,顶端用木楔塞紧,下端有小孔,插入导火线引火。此圆球牢牢固定在木棒上,故名棒头铳。迎龙仪仗将出动时,先是三声棒头铳,声音响,威力大。棒头铳响后,锣钹齐奏,号角长鸣,一声呐喊,龙头昂起,仪仗出发。
礼仪
1.清龙路。就是摸清龙灯行进路线的道路情况。当地有龙路不回头的说法,龙路上如有障碍物,则要提前清理。清龙路时由两名壮汉在迎龙头天各执一面大锣,沿龙灯所经路线,鸣锣告知群众,各自清理,以免影响龙灯前行。沿路居民都将龙灯所经的道路打扫清理得干干净净,以迎接龙灯的到来。
2.起步。在集中点接好龙灯后,先到五龙殿祭天地。由五位身穿民族服装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长者须在头天戒斋沐浴净身。在殿内摆香案,祷祝平安,再从殿内请出财神爷,按火燎、狮子、锣钹、号角、旌旗、财神、宫灯、古亭、五色龙灯排列顺序。至宗祠,举行祭祖仪式后,棒头铳三响,迎龙队伍出发。
3.龙路。花桥龙灯出迎,必须按规定路线行进,这就是所谓龙路。龙路按龙不走回头路的习俗。从五龙殿到祠堂,再沿事先清好的路线前行,观音堂是必经之处,适合龙灯盘旋的大场地(如学校操场)也要经过,便于表演和欢聚。其他主要街道都要迎遍,以便群众接龙。出游完毕后,要先将财神请回五龙殿,然后将龙头放回宗祠,各自方可歇息。
4.接龙。群众将花桥板龙奉若神明,凡板龙出迎所经过的地方,沿途百姓均摆香案,虔诚接龙。接龙的仪式,是在店门口或大门口摆起八仙桌。桌上放香烛一副,清茶(白开水)三盏。谷米茶格(古代祭祀用的器具,用木头雕刻而成)上放茶叶、白米、豆类三种祭祀用品,以及供奉水果等。也有的再加酒及三牲礼品,即俗称三盘福礼,用面、肉、豆腐三样。或五牲福礼,再加上鸡、鱼。待龙迎到时,户主即点香插烛,斟酒筛茶,率领全家大小虔诚跪拜。迎龙队伍也必须停下来,龙头朝向门户,双方互颂吉利言辞。礼毕,鸣放礼炮,迎龙队伍继续前进。
5.送龙珠。花桥板龙的每次迎龙活动中,都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那就是送龙珠。在每次筹备迎龙的时候就接洽好送龙珠的对象。接龙珠者必须人到中年,膝下无儿无女,自愿接受龙珠并热情于迎龙活动的人家。送龙珠的时间就在迎龙当夜。当龙灯游完必经的龙路,迎龙仪仗队解散,剩下龙头龙尾,与选出的十几段龙身,重新连接成龙。伴有鼓乐一队,去到接龙珠户的大门前停下。接龙珠户在大门口摆起香案,虔诚跪拜后,由接龙珠户家女主人用手抚摸龙口内龙珠,一长者赠女主人红鸡蛋一个。接龙珠的须敬茶递烟,以及水果招待,在互祝早生贵子、恭喜发财的吉利话后,大家各自散去。也有的富户接龙珠,除以上的例行招待外,还赠送每人一包香烟,另有红包一个送给集体,内有数百元至千元不等,这些都完全出于接龙珠者自愿。解放前龙珠总是送给那些人到中年又无子女的人家,解放后也有送给富户的,可说是人们思想意识随形势的转变而转变。
6.乐曲。花桥龙灯出迎时除锣钹等打击乐外,还配有专门曲调。起步时用《落山虎》,节奏钪铮有力;行进时配号角;相迎时用《中指采绳》曲调,节奏欢快,热情奔放。龙灯出迎时与民间曲调相融合,也是花桥龙灯的一大地方特色。
价值
艺术价值
花桥龙灯的制作展示了木匠、竹蔑匠和民间艺术的智慧,集文学、绘画、雕刻,剪纸、刺绣、音乐、戏剧于一体,综合了各种艺术元素,使之完善地统一在整个迎龙活动之中,具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
社会价值
花桥龙灯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民间艺术的魅力,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迎龙活动的过程不仅是娱乐的过程,更是凝聚人心的过程,能为三门湾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佐证。
花桥龙灯多次参加市、县民间艺术大会串踩街活动和三门中国青蟹节活动,使得这一民间民俗活动重放异彩。2007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