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教父》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部电影的意义是什么?
毛主席有句名言:没有看过五遍红楼梦,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放在教父身上一点都不夸张。很多第一次看《教父》的人都有同样的疑惑。影片情节复杂,片长三个多小时,接连出现的角色很多,相互之间关系复杂,甚至是激烈的利益冲突。一开始他们不知道人物的身份和背景,所以显得很困难。如何欣赏这部电影?
言归正传,先从片头说起,结合编剧和导演的手法,说说让初来乍到的观众感到迷茫的婚礼现场。这个场景是电影的介绍,是故事的序幕,包含了太多非常重要的电影信息。理解这一幕,对后面的观看极其重要。我尝试用屌丝的方式讲述这个场景和后面场景的关系。
影片开头是殡仪馆老板亚美利哥·博纳瑟拉(Amerigo bonasera)的特写面部特写,音译和字幕截取。Bonasera讲述了他的女儿被叛徒羞辱和虐待,法官公开为罪犯辩护的故事。
这两三分钟的独白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如果你再看一遍,你会发现伯纳塞拉说话时情绪起伏不定,声音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非常支支吾吾,很有意思。
他的声音一开始很平淡,因为他讲的是女儿被打之前发生的事情,然后他讲的是女儿被打之后的悲惨处境。他开始提高嗓门,好像你在那儿似的。
当Bonasera说法官在法庭上释放了罪犯时,他变得激动起来,并开始失控。由于紧张而被停职,他们当天就被释放了!这两句话是他兴奋的表情。
讲述完这个故事后,Bonasera开始向教父寻求帮助。此时他的声音也高了起来,有些霸气。这时候编剧的功力就体现出来了。教父开始苦口婆心地劝说勃纳瑟拉,但是勃纳瑟拉拒绝让步。教父温和而严厉,经过一番合理的劝说,勃纳瑟拉的声音又降了下来,态度也变得圆滑起来,对教父像对臣民一样恭敬。
这几分钟戏的作用,我觉得是让观众从一开始就对教父有一种上位、讲道理、不可侵犯的初步感觉。
这几分钟也像是一个人生小故事。伯纳塞拉的情绪从起点到高潮,到低谷,再到终点。仔细玩起来就像一个很精致的小故事。可能我一开始没看懂,但也没让人觉得拖沓无聊。
Bonasera的场景是一个伏笔。后面会提到,教父的长子桑尼被谋杀后,勃纳瑟拉又出现了。直到影片结尾,你还能在教父自己的葬礼上看到伯纳塞拉的身影。这个伏笔如此巧妙,与博纳瑟拉后来的出场无缝衔接,符合博纳瑟拉作为殡仪馆主人的身份。而且,这也是伯纳塞拉在教父对伯纳塞拉示好后的回报,合情合理。
而当观众看到教父去伯纳塞拉安排儿子的葬礼时,会立刻回想起伯纳塞拉开人头的那一幕。给人反思和回味的空间,让观众觉得自己也像编剧和导演一样参与到了电影构思中。
Bonasera的伏笔只是电影众多精妙伏笔中的一个。让我把婚礼的很多伏笔一起来,你回头看就明白了。
背叛教父的叛徒保利,在婚礼中出现了三次,只有几秒钟,却包含了很多重要的信息,暗示他以后会背叛教父。
当他第一次露面时,保利看见他的老板克莱门扎跳舞,就奉承他跳得好。克莱门扎丢了脸,叫他做点正经事。保利有些不满意,表明他对自己的地位不满意。
第二次出现时,保利看到教父的女儿在接受客人的礼包时,自言自语说里面有很多钱,可见保利贪财。
第三次出场时,教父的长子桑尼砸碎了美国联邦调查局摄影师的相机,相机掉在了地上。最后一个踢他的人是保利。很明显,保利是想在主人面前表现自己的忠诚,也就是炫耀自己的表现。这种人容易见风使舵。
基于这三个表象,保利的背叛看起来是不是很自然?这既是保利的告白,也是为以后的剧情发展埋下伏笔。
说到教父的长子桑尼,其实他的悲剧命运在婚礼上就已经注定了,影片也安排了伏笔。
首先,影片一开始就暗示桑尼在和伴娘鬼混,很容易因为女色惹上麻烦。后来也是因为桑尼去找伴娘,导致了她姐夫被打,导致了命案。
其次,桑尼公然违抗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权威,打碎了摄像机,这不仅让观众知道了他的火爆脾气,也给了桑尼因为这种脾气而死的依据和前因。
第三,桑尼的妻子出现了两次。有一次桑尼让她带孩子,他妻子反驳说他应该照顾好自己,因为他妻子看到他和伴娘调情。然后桑尼偷偷让伴娘上楼做爱,当他发现他的妻子在给她的女伴讲黄色笑话时,他非常生气。暗示桑尼在各方面都容易得罪人,甚至是他的家人。他的死既是他自己的解脱,也是大家的解脱。
面包师恩佐也非常自然。恩佐之所以能留在美国,是因为他教父的帮助。教父受伤了,所以他去医院探望是很自然的事。教父的小儿子迈克向恩佐求助也是合理的。就连电影也给恩佐这个小人物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表演空间。在吓跑了毒贩索洛佐派来的杀手后,恩佐拿着烟的手在医院门口抖得厉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续请自行阅读链接。他可以教你理解伟大的电影《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