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的新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

三峡工程动土兴建,县城东迁茅坪,县政府的高中进城决策,给秭归二中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二中人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克难奋进,历尽艰辛,谱写出二中办校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1996年10月,秭归二中在新县城西北隅争取到一席之地,迁建工作进入筹备阶段。按照政府规划,学校的规模是24个教学班,校园占地面积为36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539平方米,按“1993定额”计算,总投资需1235.6万元,而移民补偿仅200.04万元,资金缺口高达1035.56万元。

1997年9月18日,“秭机编[1997]21号文”同意将“县二中”与“县太坪高中”合并迁至新县城,定名为“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未迁之前按一校两个教学点模式运行,学校招收新生6个班。

1997年10月13日,秭归二中新校奠基,学校虽属二期移民,却要一期搬迁,因此建校仅有10个月时间。历经300天的日夜奋战,一所占地60亩,建筑面积15803m2,总投资2100余万元的新二中在新县城的西北隅拔地而起。

师生们带着对新校园的幢憬,积极酝酿搬迁计划。不料,天公不作美,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未遇的大洪水,阻断了至茅坪的唯一通道,洪水没有阻挡二中人的搬迁决心,运输车辆绕道长阳而行,终于取得搬迁的最后胜利,1998年9月1日如期开学,该年招收新生8个班,464人,在校学生1022人,19个教学班,教职工89人。

搬迁后的二中抓住“普九”高峰的机遇,不断扩大学校规模。

1999年9月,招收新生590人,在校学生1248人,22个教学班,教职工101人。

2000年9月,招收新生460人,在校学生1404人,25个教学班,教职工110人。

2001年9月,招收新生823人,在校学生1816人,28个教学班,教职工116人。

2002年9月,招收新生924人,在校学生2187人,33个教学班,教职工134人。

学校清醒认识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在还债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于1999年投资31.5万元,建成语音室、微机室;2002年春,投资23.5万元建成双向视讯系统和低音广播网。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间等正在筹建之中。图书馆、学生公寓也于2002年12月破土动工。

学校继承原有的经验和传统,创造性开展工作,狠抓管理,深化内部改革,推行“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的四制改革,激活教师的内在潜力。构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层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以法治校、以德治校。

新学校、新管理、新气象。

教育科研频传佳音,语文组《树蕙》校刊声名远播,生化组《生化导学》备受学生欢迎。2000年5月,学校成功承办宜昌市历史创新教学研讨会。2002年3月宜昌市高考政治备考会在二中召开,“高级中学教师创造性教学研究”的课题,于2002年6月获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并列为湖北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以美术为突破口,走“合格+特长”之路,特长教育已结丰硕成果。1997年4人全部上线,1998年杜江同学成为秭归县第一个获美术专业本科合格的考生,2000、2001年美术考生分别上线10人,2002年上线人数增至23人。

整体办学效益迅速提升,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高考上省线人数一路攀升。1998年上线1人,1999年上线8人,2000年突破个位数,上线42人,一举跃居宜昌市山区同类学校之首,2001年上线56人,2002年上线人数升至三位数,达到175人,至此,秭归二中高考上线人数连续三年居宜昌市山区同类学校之首。2005年高考一次上省线611人,其中上本科线425人,本科上线率达55%,实现了搬迁后六年六大步跨越。二中现任校长——向华,将带领二中迈向更辉煌的明天!更加全面的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了学生的一切而拼搏!

回顾过去,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百倍。二中人将会以更加坚实的步伐,和着时代的旋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