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与人类的关系
1.千军万马战蝗虫
蝗虫对庄稼的危害极其严重。在旧中国,人们把蝗虫与洪水、干旱相提并论,称它为“蝗灾”。蝗虫中最厉害的一种叫飞蝗,常常成群结队地远距离迁飞,它飞行迅速,可不停断地连续飞行几十个小时,它一次能飞几百里,高度可达2000米以上。飞蝗在天空中像乌云一样,黑压压的一大片铺天盖地而来。一落地后就像机枪似地,嚓!嚓!嚓!转眼工夫,成片绿油油的庄稼就被啃吃个精光。在我国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就记载有八百多次大的蝗灾,使六七百万农民流离失所,四处逃荒。其中蝗灾严重时还会引起战争。1942年河北省黄骅县一带的蝗虫不仅把庄稼、芦苇吃得一干二净,连糊在窗户上的纸亦吃得精光。一群飞蝗窜进农民屋里,竟然咬破了孩子的耳朵。在中国的史书上经常用“赤地千里,寸草不留”等词句形容蝗灾。农民有这样的歌谣痛斥蝗灾!“蝗虫、蝗虫,像条凶龙,凶龙一过,十家九穷。”可想蝗灾之厉害。一个大的蝗群每天可以取食16万吨食物,同样数目的粮食可供80万人食用一年。
据报导,1978年初一场严重的蝗灾在非洲之角发生。起初在沙特阿拉伯的沙漠地区出现了50多个蝗群,这些饥饿的蝗群随着季风,越过红海进入了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此外,还有26个蝗群越过印度洋飞到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另一种蝗虫叫沙漠蝗,是非洲和亚洲地区一种经常性的祸害,所到之处,各种绿色植物一扫而光。一平方英里的蝗虫每天可吃掉14吨粮食,每个蝗虫每天吃掉的食物相当于本身体重的二倍。1957和1968年非洲就曾四次遭受沙漠蝗的侵袭。1946年一群飞蝗降临在摩洛哥国土上,覆盖面积达几十平方公里,所到之处绿色皆无。计算机计算结果表明,这群蝗虫约有50万吨重,要1000个火车皮才能装下。世界上最大的一次蝗虫飞行是1889年一批沙漠蝗飞越红海,据估计约有2500亿只蝗虫,总重量达50.8吨。在东非有人观察到一群蝗虫排成高30米,宽1500米的阵势前进,经过9个小时才全部通过。1779年南非蝗虫殃及3200平方公里,被大风吹落的死蝗虫高达1米,长80公里。1972年我国山东发生蝗灾,使700万人流离失所,四处逃荒。借助风的作用,蝗虫一天可飞行80公里。在它们停下来进行生殖前,要飞行几千公里的路程。
为了查明蝗虫的飞翔能力,澳大利亚发明了一种雷达,能侦察出大群蝗虫夜间在五十公里至50~80公里内的集结情况,并根据天气的变化测出蝗群可能对某地的侵袭,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一个蝗群往往有十几吨到几十吨的蝗虫。
为了对付这种害虫,东非各国正互相配合、密切协作、建立组织、召开会议、采取各种措施,向受害国提供灭虫工具和药剂,并采取联合行动,监视蝗虫动向。这些措施对控制和消灭蝗灾取得了一定作用。
2.概说昆虫的进化史
大到人类,小到不“起眼”的昆虫,万物皆有其源。昆虫是从古生代(地球的存在至今分为无生代、始生代、原生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6个世代)的泥盆纪开始出现的,距今已有3.5亿年,在地球上的出现比鸟类还要早近2亿年,因此昆虫可称得上是地球上的老住户了。
虽然昆虫的体躯是那样的渺小,在地球上出现得又是那么早,所遗留下来的佐证——化石又是那么稀少,但历代科学家们还是凭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地壳中保存下来的化石,将其与现存于大自然中的相似活体(活化石)进行对照比较,提供了使人们可以相信的昆虫起源线索。昆虫在地球上的发展史是随着万物的变化、时间的延续和不断的演化、发展才被揭开的。
昆虫最早的祖先是在水中生活的,它的样子像蠕虫,也似蚯蚓,身体分为好多可活动的环节,前端环节上生有刚毛,运动时不断地向周围触摸着,起着感觉作用。在头和第一环节间的下方,有着像是用来取食的小孔。这种身躯构造简单的蠕虫形状的动物,便被认为是环形动物、钩足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同祖先,而且更是昆虫的始祖了。
随着时间的延伸,昆虫肢体功能演化,逐渐登上陆地舞台。为了适应陆地生活,它们的身体构造发生着巨大变化,由原来的较多环形体节及附肢,演变成为具有头、胸、腹三大段的体态。这个演化过程大约经历了2亿到3亿年的漫长岁月,而且还以缓慢的步伐不停地继续演变下去。
早期的昆虫从小长到大都是一个模样,所不同的只是身体的节数在变化,性发育由不成熟到成熟。那时它们在体躯上没有明显的可用来飞翔的翅,原来的多条腹足也没有完全退化。后来有些种类的腹足演化成用来跳跃的器官;有些种类还保持着原来的体态,如现今被列为无翅亚纲中的弹尾目、原尾目及双尾目昆虫。随着时间的流逝,大约在泥盆纪末期,有些昆虫才由无翅演化到有翅。
在以后亿万年的漫长历史变迁中,有些种类的昆虫,由于不能适应冰川、洪水、干旱以及地壳移动等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就在演变过程中被大自然所淘汰;也有些种类的昆虫,逐渐适应了环境,这就是延续到现在的昆虫。如天空中飞翔的蜻蜒,仓库及厨房中常见的蟑螂,它们的模样就与数万年前的化石标本没有区别。
大约在2.9亿年前,这是昆虫演变最快时期。在这段时间内,许多不同形状的昆虫相继出现,但大多数种类多属于渐进变态的不完全变态类型。在以后的世代中,又有些种昆虫从幼期发育到成虫,无论从身体形状到发育过程都有明显的变化,成为一生中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完全变态类群。
为什么石炭纪成为昆虫的发轫期?这与当时的自然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多种复杂的关系中,与植物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当时大多数种类的昆虫主要以植物为食。
石炭纪时期,大自然中的森林树木已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而且为植物提供水分的沼泽、湖泊又是那么星罗棋布,这就为植食性的昆虫提供了生存和加速繁衍的良机。但是这优越的生存环境并不十分平静,植食昆虫与植食性的大动物之间,以及以昆虫为食的其他动物之间,展开了一场生与死的激烈竞争,即使是体型小,貌不惊人的昆虫之间也不例外。
在这场求生的殊死搏斗中,并非体大、性猛的种类获胜,反而是许多体形小、食量少、繁殖力强,尤其是以植物为食的昆虫,获得了飞速发展的良机。
昆虫在地球上的生存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曾经历过几次大的起伏。其中比较突出的一次大的毁灭性灾难,发生在距今2.3亿年到1.9亿年前的中生代。那时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突如其来的变化,生机勃勃的陆地由于干旱而变成不毛之地,森林绿洲只局限于湖泊岩边和沿海地区的小范围内,这就使植食性昆虫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源。在此阶段的突变中,原来生活于水域中的部分爬行动物,由于水域的缩小而改变着水中的生活习性及身体结构,演变成了会飞的而且由植食性转变成以捕食昆虫为主的始祖鸟,这就使在森林、绿地间飞翔的部分有翅昆虫,失去了生存的领空。但是也有适应性极强的昆虫种类仍然借助于自身的种种优势,顽强地延续着自己的种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大约在1.3亿年到0.65亿年前的白垩纪)地球上的近代植物群落的形成,特别是显花植物种类的增加,各种依靠花蜜生活的昆虫种类(如鳞翅目昆虫)以及捕食性昆虫(如螳螂目等昆虫)便与日俱增;随着哺乳动物及鸟类家庭的兴旺,靠营体外寄生生活的食毛目、虱目、蚤目等昆虫也随之而生,这样便逐渐形成了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