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逢甘的人物生平
庄逢甘(1925年2月11日-2010年11月8日),1925年2月11日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小业主家庭中,父亲庄德成曾开办过榨油厂,母亲潘淑贞操持家务。庄逢甘是家中长子,父母对他寄予厚望。抗日战争期间他考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经过数学老师赵型的指导,提高了他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曾几次在数学比赛中获奖。高中时期,他曾读过《本杰明·福兰克林自传》,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人。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后,庄逢甘于1942年12月赴重庆进入交通大学读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随学校迁回上海。194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系,并留校任助教。1947 年赴美留学,在途经日本时,竟遭当时日本政府阻挠,不允许登岸。他身为战胜国的国民对此无理之举甚感愤懑。这一经历加重了他为提高中国地位而努力的责任感。在美国期间,他就读于加州理工学院,在著名流体力学教授H.W.李普曼(Liepmann)指导下攻读航空工程和数学。1948年6月获硕士学位,1950年6月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湍流统计理论”。同年5月,他受聘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学者。当时我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正在该校古根海姆(Guggenheim)喷气推进中心任主任,庄逢甘与其他中国留学生不仅有机会经常受到钱学森在学业方面的指导,而且有机会***同探讨发展中国航空事业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1950年秋在克服了重重障碍之后,他终于回到上海。回国之后,曾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等单位担任教学与科研工作。1953年他与戴淑芬结婚,生有一子一女。
自1956年至今他投身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工作,由于他在空气动力学学术研究方面、以及在组织领导空气动力学的试验基地建设、解决多种飞行器的气动力设计中的关键技术方面的成就,他在空气动力学界及科学技术界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庄逢甘长期兼任北京航空学院教授,并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他还先后任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第三、四届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二、三届常务理事、第五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第一、二届理事、国家科委理论和应用力学学科组副组长、《中国宇航学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他曾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