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尼中国

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纪录片的特点

[ 2008-12-26 11:09:00 | By: sw520268 ]

0

推荐 1972年的中国对西方来说还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中国就像一个睡狮令西方感到神秘莫测。恰在这时,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纪录片,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北京迎来了神秘的美国客人尼克松和基辛格,从此东方的中国撩开了神秘的面纱。安东尼奥尼拍完《中国》,偏偏不能获准在中国公演,为此艺术大师难受了很长的时间,但在其后的岁月里,这部名为《中国》的电影随即轰动了全世界,直到2004年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才在北京电影学院作了中国的公演,那晚的电影学院出现了等电影退票的盛况,电影学院的礼堂里连过道都坐满了观众,中国的观众在安东尼奥尼的《中国》里重温了他们的过往岁月,很感谢安东尼奥尼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真实的中国岁月史诗。

《中国》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拍摄于北京,展示了一个小学的学生们、城市的老区、使用针灸技术的剖腹产手上还有一个棉纺厂及其工人等。第二部分参观了林县的红旗渠,还有河南的集体农庄,以及古城苏州和南京。最后一部分拍摄的是上海的码头和工厂。

人们从中看到了主人希望世人看到的学校、工厂、幼儿园和公园,人们整齐有序地做操、跑步、工作,脸上洋溢着幸福、自信的笑容,儿童们天真烂漫,歌声清脆嘹亮。纺织厂女工下班以后仍然不愿离去,自觉地在工厂院子里围成小组,学习毛主席语录,讨论当前形势。影片最完整的段落之一,是通过针灸麻醉、对一位产妇实施剖腹产手术的全过程,几乎像科教片那样详细周到,从如何将长长的银针插到产妇滚圆的肚皮开始,一直到拽出一个血肉模糊的小生命。在长达20分钟的杂技表演中结束了影片。

安东尼奥尼的《中国》,连图书馆都没有,网上下来TV rip的,画面质量很差,但不妨碍片子的好。电影是72年拍的,那时我已经上中学,所以那种生活我熟悉,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那生活的外表都没发生巨大的变化,它给我的一生留下刻骨的印记。

片子是安东尼奥尼应意大利文化部和中国政府邀请来华拍的。不料片子拍完,导演两头不讨好。西方嫌他美化专制***产政府,意***想和中***搞好关系也百般阻挠他的片子在威尼斯双年展上放映。而中国政府,大概本想借一个西方左翼导演之手向全世界炫耀一下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让世人看看遭受高压封闭的闷罐子里人民如何幸福如何拥护政府。不料导演虽然在西方被划为左派,按当时中国的标准却称得上反革命,他那一点高大全都没有的西方的美学与电影理念在中国这片荒地上扔了颗炸掉。拍好的片子传回中国,也不知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看到,但批判文章铺天盖地。1974年1月30日,人民日报发了评论员文章《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批判安东尼奥尼拍摄的题为的反华影片》,后来还出了集子,各行各业人民批判安东尼奥尼。

我看到的影片是怎样的呢?

镜头很安静,移动缓慢,不是切割生活来讨好我们,来适应我们头脑里的假象,而是强迫我们去睁眼看生活,看它自己的节奏,自己慢慢的展现。这点很像贾樟柯,也许后者从他那里学到过东西。他们的色彩也像,对比不大,灰灰的,不靠强刺激来引起你的注意。它引导你进入更深层的诗意,肯不肯跟着却是你的事。安东尼奥尼的镜头里,时代有着强烈的真实性,贾樟柯的镜头里也有这种真实性。不是所有的导演都能做到这点,王小帅的《青红》,一上来就假,好像时代不再,便只能伪造,反正大家也不在乎。当然《中国》是纪录片,真实性好像是应该的。

真的是应该的么?看看拍摄条件:很明显,路线是被指定的,场景是被安排好的,导演的自由度非常有限。只是在全盘虚假的算盘底下,仅仅靠拍摄手法和几个强拍抢拍的镜头,胶片中渗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我们重新看到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动作,表情,说话方式。安东尼奥尼不是站在意识形态的高度指手画脚,他蹲下来,凝视,让生活自己从画面中渗透出来。和贾樟柯一样,他懂得发掘平凡生活的诗意。那些低下、灰暗、甚至委琐的人生角落,因着凝视,也能够成为诗,这是一种艰苦生活中的禅意。

而终究,终究,我对那个时代有一种怀旧感。是,那个时代,饥饿,贫穷,压抑,与一切高贵的思想文化隔绝,那个我身处其中时发了疯要反抗的时代,我不知在怀念它的什么。但一种真切的时间上的乡愁雾气般升起,我在看《站台》的时候就曾被它浸湿。我究竟怀念什么呢?也许是那种悠闲,那种人与人的关系,那种虽已被强力拔出,但末梢尚掩埋于传统的土下的根须。阳春白雪虽不复存,下里巴人的那点气味却还是中国的。民风虽然远不若更早的年代,却仍比现在纯朴。也许是我自己的少年,记忆片段残留极少,且早已模糊,谈不上美感诗意,却只有在被强行揪到屏幕前回顾的时候才重生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