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哪些
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乱砍乱伐、乱不滥杀、生物入侵。
1、乱砍乱伐:森林遭到严重砍伐后,涵养水源的功能消失,会使气候变得更加恶劣,会导致洪涝、干旱或沙尘暴的发生。由于植被被破坏,动物得以生活的环境遭到破坏,动物将迁居或死亡。
2、乱不滥杀:受利益的驱使,许多人对野生动物大肆捕杀,导致生物种类大大减少,从而引发了严重的虫害,危害农作物等一系列生态危机。
3、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指的是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生物入侵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和国界的限制,并且随着全球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各地人们的频繁交往而迅速传播开来。
生态环境恶化原因
1、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2、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3、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4、历史长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5、过分强调工程措施,而忽视了生物措施。
6、部分生态建设项目忽视了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7、生态环境建设管理方面“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没有认真执行。
8、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