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切电影中的人物介绍

灵魂之路

~

一个人,看完冈仁波切。

诺大的电影院前排只有我和一个披头散发的黑衣女子。

电影上映前,我看了宣传,很期待。首映第一天,晚上看到一篇影评(附后),对该片大加排斥。

前几天,一个人,和一个陌生的女人,看完冈仁波切,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话。

自然,只是在自然中,没有美好的自然,就是灾难。

伟大是自然的。没有伟大,当自然伟大时,就是重生。

自然就是吃饭睡觉生孩子。

有些影评人说,他们不知道张洋说了什么,所以不要当影评人,去看《都灵马》。

没有意义,没有伟大,没有神圣,只有在你现在的时刻。

孔仁波切,在我的生命里,在我的世俗生活里,在我的梦里,在我的朝圣路上。

甘仁波切,是我的。

?白日做梦

?从小到大,梦总是很多,大多是白天。

我记得最多的白日梦就是想去一个地方,书上看到的那个地方,然后闭上眼睛对自己说:“我们到了……”直到小学毕业,我的梦想一直没有实现。后来这个白日梦做的少了。今天想起来,这个白日梦往往是成功的。

?长大后喝了很多酒,好色。每次出差,总会遇到热情的客户,然后就成了朋友。每次出门,下车就喝“下马酒”,上车前喝“送别酒”二三十次以上。喝完酒,感觉不省人事,然后睁开眼,尤其是内蒙古赤峰和通辽的朋友。喝完酒,我总会被送上站台,一群老男人会拥抱我。我去过那里很多次。我总是坐那些公共汽车,火车乘务员都互相认识。通辽的一个列车长问了我的电话和QQ。有一次去通辽,恰逢她下班,就请了一帮朋友一起喝酒。印象最深的是在北京海底捞喝完酒,对服务员说了句“我留个纪念品”,就被朋友送上了火车。半夜醒来上厕所,然后找不到卧铺车厢。我在地上蹲了半个多小时,遇到了小女生列车员,把我带到了我的卧铺上。天亮后,我听同行的人说,小女孩在我的卧铺旁呆了几个小时。我在合肥下车的时候,小姑娘说不叫我了,说这是她应该做的。

经过那几年坐火车,微醉或醉酒,我醒来,去了那个地方。也体会到了闭眼睁眼也能行万里路。

更多的时候,一个人跑遍全国,跑火车,跑飞机,跑汽车,很无聊。2009年11月的中秋节,我从内蒙古包头买了一辆凤凰自行车,骑回北京,从北京走到沧州,走了800公里。不知怎么的,我认识到了生活的内在,放下外在,也就是内在,本来就在那里,自然就在那里,生活就舒服了。

贡博仁子,无缘无故,一路等到了圣山,两千多公里,放下了外在,没有了外在,只有在他们的舒适里。

白日梦不是梦。走在路上就是现实,而现在,我很舒服。

?(二)鲁豫有家

这部电影并不惊天动地。序幕是吃喝拉撒睡。原生态的村庄和村民,不像一部电影,没有故事情节和故事背景,只是一个村庄和一些村民,不是纪录片,没有解说,没有说教,没有任何评判。

哦,父亲去世了,舅舅老了,我不想后悔,我想去祭拜,好吗!哦,马去拜,好!哦,孕妇生的宝宝也会是属马的。去拜,好!哦,小姑娘在家没人管,跟着她去祭拜,好不好!哦,屠夫杀了好多动物,怕了,去拜神忏悔,好不好!哦,夫妻感情不好。去拜一拜,问一问,好!

听着,去崇拜的原因是我们生活的琐碎,很多人的琐碎,他们在琐碎中被生活困扰。很多人选择麻木,很多人选择在刺激中麻木,很多人在琐碎中制造更多的琐碎,诅咒琐碎的人和事,永远不忘赚钱的需要。他们问上帝。

要问神,需要真诚,就是一路头,跪下,起来,走几步,跪下,起来,走几步,跪下...

鲁豫有的人请他们吃饭,鲁豫有的人请他们住家里,鲁豫的情侣和同龄人分享美食。夫妻俩舍不得驴吃苦,拉着车往前走。一路走好,一个鲁豫。

一辆越野车在鲁豫追尾了他们的拖拉机。汽车司机说,如果车上的人两个小时内到不了拉萨,那就危险了。他们看着自己的破拖拉机,连招呼都没打就对司机说“走吧”!

一路,一路雨,所有的相遇,就像春夏秋冬,雪夜雨夜,随它来,随它去,自然惬意。

连孕妇临产,叔叔去世,都在路上,也是鲁豫。

而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公平或不公平,幸运或不幸,没有了鲁豫,就有了更多的套路。

前几天偶尔去一个远房亲戚家。我在村口遇到一个老婆婆,看到我说:“你是* * * *的侄子吧?“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亲戚村里的‘臭妈’,还活着。一问,她已经87岁了。之所以叫“臭娘”,是因为她出嫁时十八岁,丈夫三十八岁。她是残疾人,因为她老公给她爸妈两百块钱(当时两百块钱,大概是农民十年都没有的收入),她结婚的条件是努力工作。不久她老公年纪大了,家里没人干活。村里的光棍都来帮忙,一口气生了五个儿子。据说他们看起来都不一样。叫她“婊子”,女人天天骂老公“敢去婊子的地方,给你好脸色看……”,而婊子,一辈子打工,却把老公送走,养了五个儿子。朝她吐口水的村民大多都死了,她还在村口晒太阳。

鲁豫就是鲁豫,不是贪遇,不是艳遇,只是鲁豫,春夏秋冬,雪夜雨夜。

也许“臭娘”在绝望中嫁了人,跟着她到了鲁豫,只是为了不亏待自己,而鲁豫,没有任何纠葛。而发誓的人在祈祷中英年早逝。

?(3)无意义

看了影评,贬低了导演。附上他的原文——

"................................................................................................................................................................................

影片一开始就在小场景中直接刻画人物。我以为青藏高原的雄伟大气会通过小场景逐渐引入。可惜全剧结尾没有318和冈仁波切能看到的大场面。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生活在川藏交汇的芒康,而如果从云南进入,有一个必经之地,即燕京、基督教、大白教和佛教,他们相互的仇和仇恨也将在这里上演。也就是说,无论从四川还是云南进藏,芒康都是必经之地。主人的夙愿,再加上外来者的陈旧和积累,使得朝圣成为必然。这么重要的地方至少应该有一个解释,就算不是解释,至少也要给一点背景标志,可惜没有,包括马年为什么选择转山。

对于藏族人来说,一旦对向大山磕头这样一个重要而神圣的决定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即将离开的时候,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认识对于老人、中年人和孩子来说是完全不同的。那种紧张、焦虑、激动本来可以表现在细节上,但是没有给他们任何特写,拖拉机开始磕头。

影片中直接有一个左贡卫生院,但是318国道的里程碑出现了很多次。不知道导演是想表现318路线的长度还是难度,但是里程碑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318线上,4444的里程碑加持满满,周围全是马尼。没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里程碑,但出现了几个意义不大的里程碑,也只是昙花一现。或者可以有一个系统,比如起始里程和终止里程,或者典型的选择一个。但是不知道导演想表现什么!

在影片中,表演很难。有东达山一景,是川藏线上除米拉山外第二高的山。东大山的艰苦在于一年四季没有几天是好天气。朝觐队伍在东大山上也遭遇了短暂的暴风雪。这种毛病几秒钟后就消失了。我很想知道在那种情况下导演去了哪里。相反,在经过一段水路的时候,队伍磕头了,全身都湿了,导演却要干。我没有任何精神。我想拍一部好电影。可能吗?

有几个场景大家晚上都会念经。刚出现的时候大家都在念叨,声音很大。观众在听的时候,咔嚓一声就停了,然后第二天。我想问导演,能不能慢一点,声音逐渐消失,然后在黑夜里留几秒钟?别给大家那么多悬念和惊喜,就不能漂亮一点吗?

然后场景回到然乌,这是川藏线上比较有标志性的区域。然乌湖很美,米堆冰川和来古冰川也很有名。但是在路上,发生了雪崩。落石落下的时候,孩子磕头才起来,大人居然趴着保护孩子。我不知道这是导演的有意安排还是真的,但在紧急情况下,我们自然的反应应该是把孩子拉出来脱离危险,然后回去磕头。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导演问的问题真的出了事,导演会负责吗?

另一个场景,推断队伍到达林芝后应该是高高兴兴的跳进锅村,因为绿色草坪很少,人们紧张的表情也不会像林芝那么放松,所以大家都很自然的跳进了锅村。锅村是藏族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家都说藏族人说话会唱歌,走路会跳舞。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点点快乐。能不能把镜头给长一点,把他们的快乐表现在表情和动作上?但导演毫无道理,突然端出一锅半生不熟的卤菜。

虽然大家的目的地都是冈仁波齐,但是圣城拉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导演给的镜头有一个是进拉萨看布达拉宫,团队做了一个虔诚的诵经。但是这个场景的设定应该是有问题的。从拍摄角度来看,车队应该是拐过最后一个弯,到达“欢迎来到快乐拉萨”桥。但事实是,在这个地方之前很久就可以看到布宫了,但为什么这一幕只在这里?唯一的解释就是导演没注意到,或者忘了,或者太远拍不清楚。这就是为什么镜头如此不真实。到了拉萨,大昭寺和布公是两个不能忽视的地方。在拉萨的两个月里,队伍肯定会做很多重要的活动,但是镜头只显示了几秒钟晚上去大昭寺,磕头的队伍里没有一个坚毅的眼神。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队里有些大叔是拉萨的喇嘛,估计这个大叔不是真的大叔。我在哲蚌寺的时候,遇到一个在拉萨读高中的小女孩,说:“如果他们是喇嘛,就相当于我们的叔叔了。因为出家了,就叫舅舅,去了母亲那边。”。那么问题来了。拖拉机损坏后,队里拉着马车爬山,唱着:我当喇嘛很幸运,但我运气不好,所以去了很远的地方。那为什么不趁机解释一下原因呢?如果说艺术性的话,我真的觉得可以和废名的《竹林的故事》或者沈从文的《三三》等等相提并论。

车队到达冈仁波齐后,老裴去世了。对于这个非常重要的离世事件,藏族同胞会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告别仪式。从镜头来看,团队请了三个喇嘛,埋在天上念经。告别结束时,队伍堆起玛尼堆,献上哈达。尼玛凑了过来,讲述了裴的故事。送别亲人的重要环节没有特写,就像刚刚准备离开的人物紧张而兴奋的心理活动。而且,最后冈仁波切也没有气氛。也很可惜。

最后,318上每天都在上演徒步、骑行、开车这些不算朝圣但内心真诚纯净的活动,他们之间会有很多互动。我不知道导演和这些人有什么深仇大恨,但我没有出手。

…………"

本文作者不代表我的观点,也不代表他是否正确。我不同意。我在国道318的另一段。

2065 438+04-2065 438+06无意中在山东教了三年小学生,因为朋友没有老师,所以要处理突发事件。结果我用朋友王飞博士的理论体系教了三年小学生写字。说实话,我对专业一窍不通,只是用了王飞博士的教案开始讲课。反正王飞博士的理论是“下船就爱”我们教的学生已经大大掉了学校老师的眼镜。孩子的优秀是太多人认知不到的。其中之一就是我在课堂上定了一个规矩“谁站出来说话谁就是最棒的”,“编英雄故事”。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学校教育往往要求他们“有真情实感,言之有物”。对于一条裙子来说,

在自然面前,没有一点废话的意思!

在生死面前,没有什么狗屁成就!

在自然面前,没有狗屁审美!

舒服,就在那里,自然,就在那里,好舒服。

?(4)朝圣

几年前,我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任务,要在45岁之前去一个海拔五千米以上的地方。

匆匆忙忙,年纪大了,教了几年书,收入低。我想了想我的作业。44岁买了硬座火车,40个小时到达拉萨。在布达拉宫,我背着背包跟人翻了十几遍经书,在大昭寺磕头。认识了一个藏族男生“桑珠”,剩下的时间就是夏天上山挖虫草。

我写了,我的歌唱-

放眼望去,布达拉宫的顶部,

在那里,人们或神曾经生活过。

俯瞰宫殿脚下的红墙外,

无数,人群,千百年来转动的曲速轮。

磕磕绊绊的老妇人,满脸都是岁月的印记,拐杖的叮当声,曲速轮的呻吟。

精灵般的孩子,跟着父母,在懵懂中唱出赞歌,在心里种下种子。

一个像百灵鸟一样的女孩,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把幸福寄托在爱人身上。

那个年轻人,沉默着,只用眼神诉说着他的坚强。

壮汉不多,地上爬,脸上的泥是千百年来画的图腾。

我背包,走在布达拉红墙外,把心扔在高高的虚空里,看布达拉的渺小。

背上背包,走在拉萨的大街小巷,在缕缕青烟中撩起我的心,闻到家家户户的美食。

我背上背包,坐在拉萨河边,拾起我从未放下的感情。

我背包,沉思,随风起舞,一起消失。

我背包,旅行,放松,今晚呆在云端。

明天,当满山遍野,格桑花开的时候,

我的背包,翻回故乡,红尘,是我心中的故乡。

朝圣,不是去拉萨,是在路上,只是走,只是磕头,只是朝圣。

沿着青藏线一路坐车下青海湖。三天来,我每天马不停蹄地开车十几个小时,停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穿越可可西里的无人区,看到一路爬行的一批批香客,朝圣。

在路上,除了前行,别无选择。

朝圣的选择太多了。

没有选择是无能,选择太多是无奈。我选择了自己的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前行。

?古人云:红尘为道场。

?孔仁波切说:朝圣,在路上。

?(5)沉默

老子说:道可不凡。

冈仁波切说:磕头过道。

我不得不说:我不知道。

我心里暗暗说:文章里的冈仁波切其实就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