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着育儿方法依旧哄不睡孩子,照书养孩子真的好吗?
三个月婴儿因睡眠训练死亡的事情引发了广泛关注。
事情本身并不复杂,妈妈为了训练三个月大的孩子独自睡觉,把孩子自己留在了卧室,自己则通过监控器观察孩子的情况。随后,孩子因为翻身,变成了趴睡,还大哭不止,直到哭声彻底消失。
在这期间,妈妈没有进去抱起孩子,更没有帮助把孩子翻过来,而是在一个睡眠引导付费群里发布孩子的视频,向“老师”求助。群内成员也是纷纷“献计献策”,肯定妈妈不去管孩子的行为。
大概一个小时之后,孩子没有动静了,妈妈十分开心,说“孩子解锁趴睡了”。
结果,等到她进屋想给孩子喂奶的时候,发现孩子已经窒息死亡了。
目前,涉事公司也已经被停止经营活动,后续的处理结果还没有出来。这样的事情真的是让人唏嘘不已,无论最终的处理结果如何,一个美好的生命都已经不在了。而这件事情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01 育儿过程中,有哪些错误观念深深影响了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很多正确的观点。尤其是“不要总抱孩子”,还有一个就是“孩子哭了,不要管”。
第一个,不要总抱孩子
我在孩子出生之后,这样的话听到过太多太多次。无论是家里的老人,还是月嫂,一看到我抱孩子,就会立马制止,好像抱孩子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
“别一哭就抱,以后抱惯了,就哄不好了”
“你别抱了,一个男孩子,以后长大黏着妈妈,怎么办啊?”
不过,我却从来不认可这个理论。暂且不说那些培养安全感的大道理,就仅仅是抱这个行为本身,孩子小的时候就会需要,但是随着他越来越大,你想抱,人家会让你抱吗?
你见过十多岁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没事儿天天要妈妈抱的吗?正常的情况下,都是妈妈对儿子说:“来,儿子抱一个”。然后,对方给你一个白眼,“妈,我都多大了,抱什么抱?”
趁着孩子小,能抱就赶紧抱,以后就没有机会了。抱抱是孩子给你的福利,不懂得珍惜,还怕宠坏了,说实话,我真是不敢苟同。
再来说安全感的事儿,孩子小的时候,各个方面能力都不足,他只能依靠父母生活,父母对孩子而言就意味着整个世界。如果父母都对孩子的需求不予理睬,那么孩子以后怎么会有底气面对其他人呢?
第二个,孩子哭不要管
“哭一会儿就好了,不用管”
“一哭你就去,以后这孩子就没啥出息了“
面对孩子的哭声,很多人都觉得只要一哭你就去,这是在强化孩子哭的行为。
不理他,或是让孩子憋回去,是最好的方式,如此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会勇敢坚强。
但是,不知道父母有没有想过哭声意味着什么。也许有的时候,孩子是故意的,是为了求关注而哭。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像是文章开始提到的三个月的孩子,哭代表着她在求助。因为不会表达,她用这样的方式在向妈妈求助。但是,妈妈做了些什么呢?站在房间门口向微信群里发消息,问大家:“孩子突然翻了个身,我怕她闷死,我该怎么办?”
怎么办呢?当然是去看看孩子,这还用问?但是,和这位妈妈有一样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数。
可是,我们也看到了有那么多的人在花钱去学习所谓的“哭声免疫法”,意思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通过对孩子本能的压抑,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规矩、不哭不闹的“别人家孩子”。
哭声免疫法的创始人是著名心理学家华生,他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曾经做过一个备受诟病的实验。他找了一个十一个月的小男孩作为被试,然后在孩子面前呈现一只小白鼠,这时他让工作人员在孩子背后猛敲一声,孩子就会哭。反复试了几次之后,孩子就从原来不害怕小狗,不害怕猴子,变成了看到带毛的东西就都会害怕。
所以,他坚信很多特质都是可以后天习得的,主要看你如何运用这些刺激。
哭声免疫法也是一个道理,父母不去看孩子的需求,忽视孩子的需求,慢慢地孩子的这种需求就会降低直至消失。
且不说,机械麻木地使用这些方法导致孩子丧命,就算是孩子这次没有出事儿,这种方法也从根本上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断掉的时候,我们还配做孩子的父母吗?
每当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有些人就会去选择向专业人士或是教育机构求助,就像三个月婴儿的妈妈那样,我不相信她不爱自己的孩子,我也愿意相信她是希望孩子可以更好,所以才会在孩子三个月的时候,
教育机构固然有教育机构的问题,但是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反思一下自己,面对那些所谓的权威人士或是权威的教育理念,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
02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关于钢琴家郎朗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看过。他曾在自传中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
“你不能灰溜溜回到沈阳!”他狂喊道。
“人人都会知道你没考进音乐学院!人人都会知道你的老师不要你了!死是唯一的出路!”
我开始往后退,远离父亲。他的吼叫却越来越响,越来越歇斯底里:
“我为了你放弃我的工作,放弃我的生活!你妈为你拼命生活,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每个人都指望着你,你倒好,回来这么晚。老师不要你了,你还不练琴,你还不照我说的去做!你真是没理由再活下去了。只有死才能解决问题。即便现在就死,也不要生活在羞辱之中!这样对我们俩都更好。首先你死,然后我死。”
在我生命中头一次,我感到了对父亲的深深的仇恨。我开始诅咒他。
“吃了这些药片!”他边说,边递给我一个药瓶-我后来才知道瓶里装的是药性很强的抗生素。
“现在就把里面的三十片药片全都吞下去。吞下去,你就会死,一切都会结束。”
我跑到阳台上,想要躲开他。
他尖叫道:“如果你不吞药片,那就跳楼!现在就跳下去!"
最后,郎朗成功了,他感谢自己的父亲,其他人也觉得多亏当年父亲逼了郎朗一把,才让他有了今日的成就。但是,我却觉得郎朗更应该感谢的人是他自己,因为他有这样坚强的特质,所以最后取得了成功。
同样的方法如果放在了其他孩子身上,也许就是人生的创伤,从此一蹶不振了。
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曾经创立过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叫做森田疗法。这种疗法的核心精髓就在于八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我一直认为,这样的观点用在育儿领域也是十分适合的,每个孩子的气质类型都不一样,他们的需求也不一样。纵然有一些理论是有道理的,但是能不能保证适用于每一个孩子,我觉得就算是提出理论的权威人士,也未必敢保证。
父母可以努力学习,了解孩子每一成长时期的特性,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孩子本身的特质,因材施教。
林文采老师在《心理营养》一书中提到,每个孩子就像是一朵花,不同的花对空气和水分的要求都不一样,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需求为孩子提供合适的营养,而不是用我们以为好的肥料没完没了地浇灌孩子,这样给孩子带来的只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