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富有趣味性的区域性情景运动
一、 因地制宜,有效利用活动区域
区域环境的创设和建立是开展区域性运动的先决条件,必需要有较科学的理论依据来进行区域的划分。我们根据球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创设区域。
首先,我们创设了“赶小猪”“小蚂蚁运粮”等游戏,让幼儿在情景游戏中练习用棍子赶球走、用轮胎固定小球拖着走等基本动作。
其次,我们将塑胶场地按球区的特点进行划分。如:将场地分割成四大块,一块场地创设“赶小猪”的游戏,主要发展幼儿利用棍子赶球的能力;一块场地创设为“小蚂蚁运粮”的游戏,主要发展幼儿的手臂力量、平衡性、协调性;另一块场地设置为“跳跳乐”的游戏,主要发展幼儿手臂力量、双脚弹跳能力;还有一块场地设置为“小球手”的游戏,主要发展幼儿拍球、抛球、夹球跳的能力。
只有因地制宜合理划分运动区域,使每个区域具有情境性,才能极大地丰富幼儿运动内容,让孩子更积极、更愉快地投入到运动中。
二、有针对性投放材料,创设趣味性区域环境
从小班幼儿兴趣爱好来看,他们喜欢充满童趣、情趣、乐趣的活动内容。为此,我们结合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创设情景性游戏内容,激发他们对运动的兴趣。
如:我们针对幼儿爱看动画片《三只小猪》,创设“赶小猪”这个游戏,提供了小猪的家、小猪头饰、小山坡、小草丛、棍子等辅材料,先用木棍将小猪在平地上推着前进,然后钻过小草丛,滚过小山坡,回到小猪家。在这样充满童趣的情景性游戏中,幼儿兴趣十足,玩的不亦乐乎,从而发展幼儿手眼的协调性及专注力。
再如:《小蚂蚁运粮》的游戏,我们提供了小山洞、小树林、独木桥,让幼儿将球放进小轮胎中,用绳子拉着轮胎,先弯腰钻过山洞,再走过弯曲的小路,最后拉着轮胎过独木桥。这个游戏既要观前也要顾后,同时培养幼儿身体的协调性。
趣味性区域更能吸引小班孩子参与的兴趣,教师适宜地以角色情节刺激幼儿,大大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激发幼儿的挑战性,培养幼儿自信心
区域性运动最终目的是让幼儿机体得到锻炼,以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提高。适量的运动负荷能调节幼儿练习时身体和心理所承受的负荷量,保证幼儿运动后取得超量恢复的最佳效果,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在身体锻炼时,应注意活动中的强度和密度的协调,遵循“低强度、高密度”的原则。
我们在各区域的材料投放时,针对游戏特点和幼儿动作发展,提供难易不同的材料供幼儿尝试。如:《小蚂蚁运粮》幼儿刚开始过独木桥,是自己在桥上走,轮胎在地上拖;慢慢的有的幼儿开始改变方法,轮胎在桥上拖,自己在桥边走;甚至还有一些幼儿想出自己和轮胎一起在桥上过。随着幼儿动作的发展,我们会不断改变玩的方法,挑战自我。如:在“小球手”的区域中,开始孩子们不会连续拍球,经过一段时间的拍球练习,许多孩子已经能够连续拍10个左右,而有有是我们班上运动协调性发展好的孩子,她最早就已经掌握了拍球的技能,而且一次能连续拍50个以上,甚至更多,然后我激励她用更多的方法来玩球,她开始学着花样拍球,在她的带领下,一些会连续拍球的孩子也开始尝试左右手拍球、夹球跳、抛接球等。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动作的多方面发展,运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只有不断变换情景,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通过探索、尝试,发现多种运动方式和方法,激励幼儿面对困难,勇于挑战,从而培养了幼儿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
综上所述,提高幼儿的动作能力和非智力因素能力,区域性运动不乏为一条有效途径,其我们应本着“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的宗旨,让小班幼儿区域性运动的过程得到优化,为幼儿创设趣味性的运动情境时,使他们“身临其境”,在活动气氛中产生兴趣。因为在活动中大量具有生动、直观、形象,可感触,富于变化的情境,更易吸引幼儿的注意,促进不同身心状态的幼儿都能得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