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灭宋之战的战争背景

蒙古窝阔台汗六年(1234年),蒙、宋联合灭金后,宋乘蒙古军北撤之机,派兵北上收复原北宋西京、东京、南京( 今河南洛阳、开封、商丘 ),被蒙古军击败 。

七年六月,窝阔台汗以宋背盟为借口,遣军分两路大举攻宋。东路由其三子阔出(一作曲出)及宗王口温不花、国王塔思等统率,攻宋荆襄、江淮地区;西路由其子阔端、都元帅达海绀卜等率领,攻取四川。八月,东路口温不花军攻克唐州(今河南唐河),继而率部转攻淮西,掩护主力进攻襄阳(今属湖北襄阳)、郢州(今钟祥)。十月,塔思率东路军主力攻破枣阳(今属湖北),阔出率军西掠襄阳、邓州(今属河南),攻取光化军(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塔思分军南攻郢州,郢州濒临汉水,城防坚固,屡攻不克;遂赶制木筏攻城,骑兵列沿岸发弓弩掩护,攻破宋水军防线,击杀宋江陵统制李复明;但遭守城宋军顽强抗击,攻城不克,掳掠北还。十一月,西路军以巩昌总帅汪世显部为前锋,自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南进,攻占沔州(今略阳)后,进围陕蜀咽喉青野原。宋权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曹友闻为救四川制置使赵彦呐,率军往援,击败蒙古军。汪世显率军转攻大安军(今宁强西北),又被曹友闻军击败。宋军北上扼守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 。

八年三月,南宋襄阳守将降蒙古,使南宋荆湖地区失去屏障。四月,阔出军攻克随(今属湖北)、郢二州及荆门军。八月,破枣阳军、德安府(今安陆)。九月,阔端率西路军,兵分两路合击成都。阔端亲率主力出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攻取武休关(今留坝东南),击败宋军,占领兴元(今汉中);以一部猛攻大安军东阳平关。赵彦呐不纳曹友闻坚守沔州、仙人关的建议,强令其前往无险可守的大安御敌。经激战,曹友闻全军覆没,蒙古军长驱南下。宗王末哥率军攻克宕昌(今属甘肃)、阶州(今武都东南)后,挥军南进攻取文州(今文县)。宋知州刘锐、通判赵汝曏率军民固守,蒙古军久攻不克,后断城中水源,破城。继招降吐蕃18族,经石泉(今四川北川西北)等地趋汉州(今广汉),十月,东路军主帅阔出病死于军中,窝阔台派忒木台率军继续南进,攻破江陵(今湖北荆沙)后,兵分两路,一路攻复州(今天门),一路在枝江(今枝江西南)赶制木筏,准备渡江。宋廷闻讯,急遣节制黄、蕲、光、信阳四郡军马孟珙赴援。孟珙巧施疑兵计,以少示众,反复变换旗帜和军服颜色,入夜后,沿江点燃无数火把,将数十里江岸照得通明,乘机袭击蒙古军,攻破24寨,救回被俘军民2万余人,迫蒙古军北撤。是月,阔端率西路军攻破成都,大掠四川腹地。后闻阔出死,率军北归;至汉川与末哥军相会,遂留部分兵力扼守沔、阶、兴元等要地,主力退出四川。不久,蒙古军所占四川腹地州县均被宋军收复 。

九年十月,蒙古口温不花、塔思率东路军破光州(今河南潢川),继而进取随州、复州。口温不花围攻黄州(今属湖北),宋守军迎战失利,孟珙率军救援,将其击退。史天泽攻安丰(今安徽寿县),集敢死士强攻。宋守将杜杲率军奋勇抵抗,集弓弩手猛射。蒙古军攻城失利,填平城壕,筑27坝,乘风纵火攻战。宋军反击,奋勇冲杀夺取高坝。池州都统制吕文德率军入城增援,合力守御。蒙古军屡攻不克,乃退兵。西路汪世显部袭掠武信城(今四川遂宁)、资(今资中)、普(今安岳)等州。达海绀卜部将郝和尚拔都及梁秉均窥开(今开县) 、达(今达川)二州 ,进逼瞿塘(今奉节东) 。

十年九月 ,窝阔台复派察罕率东路军攻庐州(今合肥),欲造舟巢湖,以窥长江。蒙古军筑高坝攻城,守城宋将杜杲率军奋力抵抗,蒙古军遭火攻大败,遂转军东下,克滁州(今属安徽)。又转战天长(今属安徽),被宋军击败,察罕被迫引军退出宋境。西路蒙古军由达海绀卜率领复入四川,攻克隆庆(今四川剑阁)后,四出掳掠。十一年六月,阔端遣达海绀卜率军入蜀,八月再占成都。按竺迩部沿嘉陵江南下,直取重庆。汪世显部经开、达二州,进抵万州(今万县市),见宋军退守南岸防守,遂于北岸布舟佯攻,乘夜迂回渡江,击败宋军,继而破夔州(今奉节),过巫山,企图出三峡,入两湖。十二月,宋将孟珙分兵屯峡、归、施(今湖北宜昌、秭归、恩施)诸州,于归州大垭寨一举击溃蒙古军进攻,收复夔州。宋廷旋以孟珙为四川宣抚使,加强四川防御 。

十三年十一月,蒙古军复入蜀,破20余城,进围成都。宋制置使陈隆之率军固守十余日,其部将夜开城门出降,陈隆之被俘杀。是月,窝阔台汗病死,蒙古军北归,蒙宋战争暂告一段落。

此战,历时七年,蒙古军战线过长,兵力分散,且以掳掠剽杀为主,并未驻军守城,大军一退,得地复失;加之两淮河网和蜀地山多,不便发挥骑兵优势,故未实现战争企图 。 至元十二年正月,伯颜鉴于四川、湖南、江陵(今属湖北)等地未下,为保障后方安全,命右丞阿里海牙领兵4万镇守鄂州。自率10余万大军,令降将吕文焕为先锋,以战抚兼施之策,沿江东进。因沿江诸郡多系吕氏旧部,元军所至皆纷纷归降。二月,宋贾似道奉命督师13万,战舰2500艘,于丁家洲(今安徽铜陵北)至鲁港(今安徽芜湖西南)进行阻击。因将帅各怀异志,临阵先遁,诸军一触即溃,致使宋军精锐损失殆尽(参见丁家洲之战)。元军东进至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江东运判孟之缙以城降。三月,元军至建康(今南京),宋沿江制置使赵溍弃城遁,都统徐王荣等以城降。镇江知府洪起畏遁,总管石祖忠以城降。偏师取饶州(今江西波阳)、宁国府(今安徽宣城)。广德军(今属安徽)、溧阳、常州(均属江苏)等地相继归降。忽必烈命伯颜行省于建康,阿剌罕为参知政事;阿塔海、董文炳以行枢密院驻镇江(今属江苏),令其各守营垒勿进。命阿术率军攻扬州(今属江苏),阻其南援 。

宋廷为挽救危局,相继发兵戍银树、东坝(今江苏高淳东)、四安镇(今安徽广德东)、独松关(今浙江安吉南)、吴江(今属江苏)等要地。命保康军承宣使、总都督府诸军张世杰自临安发兵三路北进抗元,先后收复广德、溧阳、常州等地 。

阿里海牙率军于荆江口败宋湖北安抚副使兼知岳州高世杰,占领岳州(今属湖南)(参见岳州之战)。旋破沙市镇(今江陵东南),屠其城,征降江陵(今属湖北),招降澧州(今湖南澧县)、常德(今属湖南)、峡、复(今湖北宜昌、天门)、郢等州。阿里海牙用兵荆湖的胜利,为伯颜进军临安解除了后顾之忧 。

七月,张世杰与平江都统刘师勇、知泰州孙虎臣率战舰万艘,以十舟为一舫,连以铁索,碇于江中,横列焦山江面,欲与元军决战,被阿术以水陆协同进击,配以火攻击败,损失惨重(参见焦山之战)。长江防线彻底崩溃,临安危在旦夕 。 四月,宋帝赵昰卒,张世杰、陆秀夫又拥立赵昺为帝,徙至厓山(今广东新会南)。六月,忽必烈为彻底消灭南宋势力,命张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率水、步骑军2万由海道南下,都元帅李恒率步骑由陆路南下,会歼南宋残部。十一月,张弘范由海道袭漳(今属福建)、潮、惠(均属广东)三州。李恒率步骑越大庾岭入广东,取英德(今属广东),占领广州。十六年正月,张弘范、李恒率军会至厓山,首先控扼海口,断宋军粮道。二月初,巧妙利用海潮,南北对进,并用遮障防矢石,濒宋舰奋勇拼杀,全歼宋军,南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