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从美国来》观后感要自创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给好评

有时候会有人忍不住问我,这么热的天气你怎么不开空调的。我会一本正经的告诉他,我最喜欢的就是夏天了,我喜欢炎热带给我的感觉,酷热之下给我的窒息和压抑,会带给我最真实的存在感。我并非病态地喜欢夏天的炎热,钟情于蚊虫的叮咬,而是因为夏天在我童年时期刻下的痕迹,无法抹灭。其实人格往往是童年铸就,此后一生大部分人都在重复童年就牢牢被刻进骨子里的脾性,难以改变。今年上半年最疼爱我的奶奶走了。我甚至来不及见她最后一面。我是她生前最疼爱的后辈,也是她唯一的孙子。儿时的我总是那么调皮,夏日里总是喜欢出去瞎玩,抓鱼,捕鸟,溜到河里洗澡,摘林叔的枇杷,偷小学校园后面的西瓜,却经常因为“技术”不到位被村里人押到我父亲面前去。这时候奶奶总是会一瘸一瘸的出现,乐呵呵的为我挡住父亲的打骂。后来父母亲都外出务工,我和奶奶两个人在家度过了整整两年。那时候我还没有上小学。村里来了卖雪糕的,络腮胡大叔骑着一辆自行车,后座上有厚厚的棉被盖着,里面却散发无限的魔力,引发我和其他几个小屁孩不尽遐想。那时候吃雪糕是挺奢侈的一件事儿,我不想说是如何的刻骨铭心,那样显得矫情。可我清楚的记得,那天村里只有我一个小孩吃到美味的雪糕,奶奶一边喋喋不休地叨叨着,嘴巴这么贪吃、这么贪吃……一边又从柜子里拿出皱巴巴的手帕,一下一下的掀开,将几颗硬币数了又数才递到卖雪糕的络腮胡大叔手上。我已经忘记了当时雪糕的味道,却永远忘不了当时那份满满的幸福感,以及孩童时期那小小的骄傲。奶奶时常说,等你上大学了,我也就高兴了。后来上大学,我用打工赚来的钱给她买吃的。她惊喜万分,一直问我钱是怎么赚来的,是不是电脑上打字赚来的。后来我大学毕业,依然留在杭州,每年能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偶尔回家一次,也是匆匆离去,来不及和奶奶好好的聊聊,直到接到父亲的电话,里面传来哽咽的声音,我终于知道,有些事情你来不及做,老天便不会再给你机会了。同样是在夏日的一个午后,我一个人守着嗡嗡作响的破笔记本一口气看完了《孙子从美国来》。很久没有看到国产电影有如此纯粹的情怀,不动声色的在诉说这样的故事。情感却汩汩流动,使人红了眼眶,直触心底。近几年国内的电影,多半输在视角和故事定位上,只顾一味描写阴暗,揭露伤疤,结果让人越看越心冷。观影者笑过,骂过,依然活在沉沦中,被命运牵着鼻子走。电影工作者费尽心思的制造感动元素来完成对你的催泪过程,他们精确的计算笑点和泪点数量,设计出现的时间和场景,然后在某一处等待着你的感动。可哪有什么感动,因为我们一开始就是如此的被动。电影本是影像记录,而并非情感说教,道德演练。在我看来,真正的好电影,好导演,你需要做的只是安静的把故事讲完,让观影者自己去感受影像带给我们的心灵触动。故事虽然不是发生在夏日,却有着同样的情愫,流淌着类似的心情。《孙子从美国来》里面的爷爷,其实并不是亲爷爷。多年未回过家的儿子,带回了一个洋媳妇,还带来了一个“小麻烦”—一个不是亲生的外国小男孩。老爷子又恼又羞,却无可奈何的接手了这个烫手山芋,于是展开了爷孙俩之间令人啼笑皆非的较量。其实这里面涵盖了太多太多的信息量,导演却能做到不动声色的控制和隐忍,实属不易。这是东西方文化价值观之间的较量,是传统和现代的较量,是道德羞耻和真性情的较量。选择这样的题材,对于一个尚未出名的导演来说,本身就是冒险的一件事。力度控制不佳,便会煽情过度,让人心生厌恶,可导演显然是成功的,在爷爷点燃起一炷香让小男孩去上农村的茅房开始,一股温暖便涌上心头。嘴上不饶人,心里却柔软的很,这也是很多中国式家长的真实写照。硬生生的要维持一个大人的尊严和严肃,可心底却比谁都想要把所有的爱给予小孩身上。但有时候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可爱的情绪呢。这部电影名义上是一部喜剧片,可在我看来却有一股悲凉。我们到底有多少时间给了老人,有多少关爱给了老人。他们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岁月都倾注在年轻的我们身上,而如今年老体衰,只能蜷居在农村独自品尝孤独的滋味。陪伴他们可以走一段岁月的,或许是小孩子。可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为了让老人热闹一点,快乐一点,然后把自己的小孩让老人家带的?掺杂了各种的目的,各种理由,有些是为了工作方便点,有些是为了人生的某个阶段过渡一下。可最终也只有一个结局,小孩长大了,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感情了,那也是到了告别的时候。乐观点说,人生总是马不停蹄的在往前赶路,分聚离合,伤感喜悦,皆是人生缺一不可的调味品。可我还是想说,要时刻记得感恩,有时间多陪陪老人,话语虽朴素,道理很熟知,但我依然愿意和大家***勉。这也是我将《孙子从美国来》这部电影推荐和分享给朋友们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