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看个片,包你满意包你爽

“给你看个片,包你满意包你爽。”

前天看完《看不见的客人》之后发给大熊的微信。

这年头给人推荐个电影电视歌曲的,跟小时候喜欢哪个明星是不一样了。

那时候总要大张旗鼓的宣扬。

现在要看两个人彼此的亲密程度和欣赏标准。

要不然总会有这样的回复。

“你看这电影,是在这炫耀装逼吗?”

“没啥好看的,老子十分钟就猜透了结局。”

“你要觉得这样的都精彩,只能说观影经验太少。”

有人自命清高的人看电影,总会加个价值,升华个情感等级。

为表示特别,凡是人多都说好看精彩的,他偏偏就不。

电影的精彩程度,就是取决于能不能忍住去厕所。我是这么想的。

反正我看这个时,没有在中间看的时候开个网页,弄个快进,拿起手机回个微信。

在细节处处精彩不敢推进,只怕漏过一段,智商跟不上啊。

电影主打悬疑,那必不可少就有反转。

看着那些影评短评论的抖机灵的说,早猜到了反转,早看透了剧情。

真想为他们的天真烂漫的动画观看经验祝贺一下。

以为在看柯南呢,对最后的凶手是谁总那么感兴趣。

就算你让你猜到结局又如何,能证明自己智商有占领高地的俯视感吗?

连白晶晶都说,我是猜到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局。

你特么还不谦虚。

悬疑烧脑代入感十足的片子,结局不重要。

或者说和通篇演绎推理剧情比起来,没那么重要。

于是才有留白的手法,和微微一点的隐喻。

所以看完《少年Pi》后会想到多种结局去再去反观推敲剧情。

看完《盗梦空间》后关于最后转动的陀螺是否停下,总有自己的判断。

《看不见的客人》是西班牙的小成本电影,人设就那么几个,故事主线在前半个小时就交代清楚了。

稍微带点脑子智商的人,总会在过程中想象出八九不离十,大概所以然。

那精彩之处就在于,既然路线这么清晰明朗,我就要看看你要怎么玩,怎么耍,怎么在细枝末节出,峰回路转。

这才是悬疑片的基本职业操守。

这才是评价一个悬疑片精彩与否的关键点。

你看东野圭吾的《嫌疑人》,《恶意》,前几页就把案情交代清楚了,你带着如此明白的案情目的,向后看才能猛拍一下大腿,居然还能特么这些写。

如《看不见的客人》这类的悬疑片,都是智商高的人在斗法,低的人全是路人和群众。

前面的意识智力上的之锋相对,话语间的处处引诱设套,还有心理上社设防和攻击。

后面的反转和结局,才能靠着这些铺垫展开。

所以推理剥丝抽茧的过程,人物心态细节处的起承转合,你来我往的过招,才是值得拍手称赞的地方。

这部《看不见的客人》还好让我思维够用,可以跟得上剧情发展节奏的,而有些高智商犯罪电影,说实话有些是我不敢轻易观看的,为什么?

因为害怕以我的理解程度,达不到平均的观影智商水平。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我靠,这特么怎么回事,啊?啊?啊?

所以当年看完《恐怖游轮》《穆赫兰道》《禁闭岛》都会第一时间跑到网上去求助。

多亏了那些大神精彩绝伦的疑点分析和讲解,在很大程度上拉了我智商一把。

好的电影总会让人在看完之后,生发出浓烈的讨论的表达欲望,这也是优秀电影的有魅力的地方。

但你会看到有些人,是专门去质疑基本架构设定的,和那些每年春晚后,线上线下仔细扒皮揭穿魔术细节人一样。

就数你聪明,知道那是骗人的,我们都傻,都相信空手变钱瞬间移动大变活人。

所以有人说,电影里他不会轻易相信陌生人的。那我还想说,开车系好安全带不玩手机,后面的故事也就没了。

这就像甄嬛入宫后落选,后面的70多集统统应该见鬼去了。

当年看《琅琊榜》有人就会吐槽,凭什么他那聪明,名声那么大,可调配的资源那么多。这不合情理啊。

那叫人设。那叫剧情的基础建设。那叫看脸。

但凡看个电视吹毛求疵地讲逻辑诉求,只能去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才能真实可靠。

更牛逼的还有个英剧《9号秘事》,剧集短小精悍,但不负众望。

反转众多,意想不到的情节都能被写进去,而且关于结局总轻轻一笔带过。精彩。

隆重推荐第三季第三集,反转转的兴奋之余,一度怀疑编剧这货是不是人类。

废话不说,赶紧搬个小板凳去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