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梳是不可多得的杰作吗?

我最欣赏的是导演在现实和倒叙之间的切换,很好的控制了观众的情绪。让观众的思想随着他的节奏呼吸。整部电影并没有像我之前想的那样让我落泪,但却让我对整部电影的长度产生了一种淡淡的伤感和留恋,在电影结束后依然无法释怀。这种感觉很过瘾。每次看到电影里的冲突,我都忍不住如坐针毡。我怕后面会有我无法接受的悲剧。然后导演突然把镜头切回到现实,让我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同时也对玉环和桓伊之间的感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当玉环和桓伊在影片结尾的火车站相遇时,影片的意境就像导演酿的酒终于成熟了。一打开,又甜又香。其次,在最后一场戏中,玉环和桓伊在火车站并肩而行。虽然这种治疗并不新鲜,但确实是一种大团圆结局的极端治疗。它有许多代表意义。但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安排是意料之外的,也是合理的。让我们想另一个办法来处理它。两个步履蹒跚的老太太手拉手,慢慢走进曾经住过的房子。这也是电影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不过好像有点晚了。而当我们看到50年后,已经老了的两个人,在相遇后突然变回了年轻的自己。作为观众,我们仿佛看到持久的爱情再次焕发青春的光芒,再次闪耀。这个结局让我突然感受到了一股青春的活力,而不仅仅是见证了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贯穿全片的淡淡忧伤也被这个结局一下子洗掉,取而代之的却是鲜艳的色彩。但当玉环无情地亲吻她胸前的护身符时,我的潜意识知道,那是一段历经沧桑的爱情。我的感情在沧桑和明亮之间变化,最后融合在一起。屏幕一暗,变得五味杂陈,思绪汹涌。第三,我觉得值得一提的是光影和布景的安排。导演还考虑了光影的安排和镜头的色彩。现代镜头以灰色为主,暗示阿辉和老人玉环的心情。二是暖黄色的运用。从一开始,在自梳仪式上,温暖的黄色蜡烛就散发出温暖柔和的光芒。然后是抢亲,浓浓的黑色笼罩在火炬发出的颜色中,营造出一种异常压抑的感觉。另一个类似的场景出现在军阀的豪宅里。起初玉环教一环跳舞,房间里暖暖的黄色透露出一种温暖的感觉,与一的笑声相得益彰。然后军阀进来了,一桓被逼出来了。那也是暖黄上浓浓的黑霾,你能感觉到房间里的温度瞬间凉了下来。这些光影的运用符合剧情的发生,无形中帮助观众改变情绪,可见导演的用心。

唯一让我在这部电影中认真表演的是杨采妮的浴缸堕胎场景。但这和水平无关,但这一幕太震撼了,作为现代人的我无法接受。真的不好意思说,直接被吓成小白兔了,差点精神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