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仙庵的二仙庵开期传戒与重刊《道藏辑要》

清同治六年(1867年)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仙庵正百废待兴,遂重建各殿堂宇,“同治六年,善士罗公文耀募修殿前抱厅,观瞻益肃。惟后杗桷历年既久,风雨剥蚀将祀,岌岌可危;不得已用巨木榰柱,以免旦夕倾压。……适有退思居士张公锡荣,与主持道阎永和有深契,素好道而其祀吕祖尤虔,首先倡捐银五百两。不足,则上请于县尹邹、沈二公,转请前布政司龚、前监茶道殷,先后发帑银各五百两;前成都府知府汪公鉴复发间款银二百两;江北厅善士赵公献之捐正殿石柱银六百两;又募诸阖省官绅商民暨诸山道众捐集银***成四千四百三十五两四钱,并正殿地砖钱八十一钏四百三十二文。光绪十九年八月吉日兴工,二十三年落成,***享银一万两有奇。不敷银六千余两,皆主持多方假贷,虚悬其数,以俟另募”。? 还创修“藏经楼”和“方丈法堂”等,其中吕祖殿所用石料,系淮州的峡石柱。二仙庵建筑规模更加大,布局也更别致清幽。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仙庵开期传戒。重庆水月庵宋慧安方丈于光绪十三年来二仙庵传授戒律。三年后,宋慧安方丈受京师(北京)白云观传给衣钵,接法眷回四川,开期传戒。后阎永和方丈继宋慧安之法席,倡导三坛戒律,传戒演钵。于是,宋慧安传阎永和,阎永和传王宗生,王宗生传熊理斌,熊理斌传王伏阳,王伏阳传申信筠。自光绪十三年至民国三十六年(1887-1947年)***传六代方丈。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二仙庵计***传戒60余期,受戒弟子约六千多人,遍及四川、西南乃至全国各地。

光绪十八年(1892年),阎永和方丈在传戒之期又发起重新刊刻《道藏辑要》经版。阎永和方丈与井研贺龙骧、新津彭翰然等,根据成都著名藏书家严雁峰家藏的蒋元庭本《道藏辑要》重新编纂。他们鉴于“时事日非”、“恐珠遗沧海”,分别又增补重要道书17种于内,亦按各书的内容,分别续入28宿有关字集。与此同时,阎永和方丈等人又收录清人贺龙骧编的有关道经书目5种及宋元以来有关道经书目18种,以备查找。由此可见,阎永和方丈等人在蒋元庭本《道藏辑要》的基础上,增补了17种道书和23种道经目,总计40种,为了便于区别蒋元庭本《道藏辑要》而名之为《重刊道藏辑要》。从光绪十八年开始至光绪二十七年(1892-1901年),历时9年时间,《重刊道藏辑要》才宣告完成编纂。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阎永和方丈发起募捐并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雕刻《重刊道藏辑要》经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阎永和方丈羽化归真。其雕刻的组织工作由王伏阳和宋智和继承下来,前后历经15年之久,至民国四年(1915年)才告竣工。《重刊道藏辑要》经版采用梨木为材料,每块两面刻字,一面两页,***雕刻一万四千块,以二十八宿为次序,印刷为二百四十五册。集周秦以下道家子书,六朝以来道家经典,辑道家哲学、道教历史、科仪丹法、天文地埋、医学易学等,集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重刊道藏辑要》经版连续刊印20年,至抗日战争期间,印经工作中断。经版原存于二仙庵丹台碧洞书房,1961年移至青羊宫,直至今日(现存青羊宫印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