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构风华:天津蓟县独乐寺
"
独乐寺两建筑,按现存古建筑年代排列、名居第七,但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均应推为第一,可以说是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最佳的范例。——陈明达
"
独乐寺 ,又称大佛寺,位于中国天津市蓟州区, 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 ,也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堪称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宝中之宝和重中之重。始建年代不可考,应不晚于隋代,辽统和二年(984 年)重建。 梁思成先生称其“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
1932 年梁思成发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这是“发现独乐寺”的标志 ,也是中国建筑学术史上的里程碑。
在独乐寺考察的梁思成
依现存建筑配置情况,独乐寺可分两个院落。
1 .主院
有明显的中轴线。 山门、观音阁两座辽代建筑一前一后,是全寺重心 ,加以东、西配殿各三间,又组成一个四合院单元。东配殿之后,原有清建院落一处,有门、廊和广厅三间,现在门、廊、院墙均毁,仅存广厅三间。
观音阁之后,中轴线上有韦驮亭,亭后13米高地上又有小院。院中有北房、南房、东西配房各三间,规模简陋。
2 .西跨院
观音阁西侧有随墙垂花门,可通西院。这是一处屡受改动的建筑群,后部有三进北房和两处西房。由于西院墙就是抹斜的蓟县城墙,因此房屋排列微显凌乱。前部群房被今人占用。
独乐寺平面图
梁思成手绘
图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著
观音阁及山门与敦煌壁画中所见的唐代建筑非常相似。梁思成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中写到,“观音阁及山门最大之特征,而在形制上最重要之点,则为其与敦煌壁画中所见唐代建筑之相似也。壁画所见殿阁,或单层或层,檐出如翼,斗栱雄大。而阁及门所呈现象,与清式建筑固迥然不同,与宋式亦大异,而与唐式则极相似。熟悉敦煌壁画中净土图 ( 第二十三图 ) 者,若骤见此阁,必疑身之已入西方极乐世界矣。
敦煌壁画中净土图 ( 第二十三图 )
独乐寺全景
图源:《蓟县独乐寺》,杨新著
独乐寺的山门 是一座不大的建筑物,檐下有简单的斗拱。从平面上看, 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大门,同时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木结构大门。
山门南面及侧面立面
图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著
独乐寺山门
梁思成手绘
图源:《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图》,梁思成著
山门为面阔三间进深二之单层建筑物。顶注四阿(屋顶各面斜坡相交成脊。如屋顶四面皆坡,则除顶上正脊外,四隅尚有四垂脊),脊作鸱尾,青瓦红墙。
山门
梁思成1932年考察时所拍摄
图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著
山门脊传与株儒柱并内备补间铺作
梁思成1932年考察时所拍摄
山门正脊瓦顶东侧、西侧鸱吻
图源:《蓟县独乐寺》,杨新著
南面额曰“独乐寺”,相传严嵩手笔。全部权衡,与明清建筑物大异,所呈现象至为庄严稳固。在小建筑物上,施以四阿,尤为后世所罕见。
“独乐寺”匾额悬挂于山门前檐正中。宽2.17米,高1.08米,上刻楷书“独乐寺”,字径50厘米,蓝底金字。相传为明代嘉靖年间大学士严嵩所书。
沿着山门的台阶向上,东西两侧有2尊金刚力士像。
山门东次间南半部彩绘金刚力士塑像
山门西次间南半部彩绘金刚力士塑像
山门展示了木作艺术的一个精巧实例:整个功能都是结构性的,但在外表上却极富装饰性。这种双重品质是中国建筑结构体系最大的优点所在。
山门北立面
图源:《蓟县独乐寺》,杨新著
观音阁的木结构技巧及建筑艺术成就被誉为中国古建筑之典范,是国内现存最早最大的楼阁,拥有最早最大的室内塑像。
观音阁
梁思成1932年考察时所拍摄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南立面水彩渲染图
1932年梁思成绘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
观音之阁匾额
“观音之阁”匾额悬挂于观音阁前檐上层明间,笔法古劲而略拙,颇似唐人笔法,因有太白二字,民间也传为李太白书
具足圆成匾额
“具足圆成”匾额悬挂于观音阁前檐下层明间。匾额木质,内底长方形宽296米,高1.39米,四周边框透雕双向连续的云龙纹,蓝地金字,上刻楷书“具足圆成”,为清咸丰二年(1852) 咸丰皇帝手书 ,内底中央上隅有御印 “咸丰御笔之宝”
普门香界匾额
“普门香界”匾额悬挂于下层明间南侧外槽, 乾隆皇帝手书
观音阁
观音阁上层转角铺作
观音阁下层柱头铺作
观音阁
图源:蓟州发布
观音阁为两层,中间夹有一个暗层。阁中有一尊十一面观音巨型雕塑,配2尊胁侍菩萨。
观音阁纵剖面图
图源:《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
独乐寺观音阁断面图
梁思成手绘
图源:《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图》,梁思成著
观音阁剖视图
图源:《穿透墙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十一面观音像穿过阁中层矩形、上层六角形空井,直达阁顶斗八藻井,头部稍向西南倾斜,左手下垂至矩形空井稍上,右手抬起于六角形空井稍上。
观音像的位置和尺度是纳入观音阁建筑的构图,以及独乐寺建筑布局,乃至蓟县古城城市设计构图之中的。
首先,十一面观音像是观音阁建筑的主像,位置偏北一些,可以多留一些礼佛空间。其体量高大,又与阁内槽空间极为协调, 狭小空间内塑造高大的宗教塑像艺术形象,获得崇高威严的艺术效果,给参拜者充分的参拜体验 。
观音像与山门也存在密切关系,参拜者踏上山门台阶跪在地上便能透过观音阁三层正中门窗看到观音头部, 在山门门槛处站立能看到观音像的智慧双眼。
另位于独乐寺南 300 多米的 白塔也是观音阁内十一面观音像的“目光焦点”。
此辽代观音像为国内最大的彩色泥塑站像 ,赤足立于莲花座,连同佛坛高 16.08 米,因其本面头顶有 10 个小头像,故称十一面观音像。
观音阁观音像西侧彩绘胁侍菩萨塑像
观音阁观音像东侧彩绘胁侍菩萨塑像
观音阁一层墙壁四周均有绘画。元代绘制,明代重描。画面高3.15米,全长45.35米,总面积142.85平方米。壁画以佛教十六罗汉和两明王为主题,间以佛教有关的神话故事、世俗题材和重修信士像。绘画以“铁线描”为主,兼用兰叶描,勾勒填色,适当加以晕染,人物造型准确,线条流畅。四面墙壁的罗汉、明王围绕中央的十一面观音像,构成一个庄严肃穆的佛国世界,显示出作画者的巧妙构思和艺术功力。
观音阁下层东壁“第一尊罗汉宾度罗跋罗惰阁尊者”图
观音阁下层西壁“第十三尊罗汉因竭陀尊者”图
两明王 无能胜大忿怒明王
两明王 焰鬘得迦大忿怒明王 拷贝
沿着独乐寺的中轴线向南,立有一座白塔。白塔通高30.6米,结构为八角亭式,为喇嘛式与密檐式相结合建筑,***分为塔基,须弥座、塔身、密檐、腹钵、相轮、宝顶七个部分。
白塔
图源:风大喵
须弥座至塔身下有大量砖雕花式图案,雕刻精美,内容丰富。
塔身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其中仅南门为真门,门内有佛龛供观音像,今无存。塔身其余四面刻有五言八句偈语。
1976年唐山大地震,塔刹震落,白塔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文物管理部门决定将第一层沿拆除重修。当拆至13天相轮底部时,发现内部包有一辽塔。同时,在覆钵正南面的外皮剥落处,发现明代包砌时修置的佛龛,出土了佛像和经卷等文物。
在佛龛后,是内塔的上层塔室,其底部和东北角墙体已局部坍塌,室内的石函等物已随砖土坠落于中层塔室内。塔室中***出土遗物169 件(包括铜钱65枚),质地有金、银、铜、玉、玻璃、玛瑙、水晶、琥珀、瓷、木、石、泥等12种。在加固下层塔室时,发现沿塔室周围有一圈空洞般的回声,疑有地宫,但未能清理。
独乐寺白塔出土文物
天津博物馆藏
水晶龟形盒
辽
长5.6厘米
1983年独乐寺白塔上层出土
天津博物馆藏
水晶海螺
辽
长4.5、宽2厘米
1983年独乐寺白塔上层出土
天津博物馆藏
水晶盖罐
辽
1983年独乐寺白塔上层出土
天津博物馆藏
水晶珠串
辽
1983年独乐寺白塔上层出土
天津博物馆藏
刻花玻璃瓶
辽
1983年独乐寺白塔上层出土
天津博物馆藏
玉碗
辽
1983年独乐寺白塔上层出土
天津博物馆藏
当年梁思成考察观音阁内造像,就曾提到顺着菩萨视线,可见城南里许,菩萨目光的焦点所在即是观音寺白塔。他曾猜测寺院与白塔的关联,但未能得到佐证。此次清理工作中出土的文物也证实了梁先生的想法。建塔的时间,极可能和独乐寺重建同时,即辽统和四年。可以说 观音像、观音阁、山门、白塔设计是全方位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