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如何成“网红”?

最近,故宫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北京之行,第一站就选择了故宫。三大殿,宝蕴楼,畅音阁……故宫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包容和合。而这几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也因为一段演讲视频“火了”,“千万别买我们的东西,太漂亮了容易弄丢”,幽默风趣的话语,与文物工作者的传统印象形成“反差萌”,一时间圈粉无数。威严与活泼,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就这样和谐地集于故宫一身,让这座将近600岁的紫禁城、90多岁的故宫博物院,如此鲜活地走进我们的视野,如此亲切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

故宫的“走红”,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对于博物馆来说,收藏文物、研究文物,让昨天的历史能够经过今天完整地留给明天,是重要的;而让更多民众能够亲近历史,近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样是重要的。有这样一个细节值得玩味:以前故宫的厕所是收费的,每年能收入几百万元;游客要参观珍宝馆,也要花两块钱买一双环保鞋。对个人来说这样的收费可能并不高,但却让故宫显得没那么可亲可爱。如今,厕所收费早已销声匿迹,文化产品创收风生水起,这样的转变,不仅是经营模式的巨大进步,更是发展思路的改弦易辙。从板起面孔到俯下身子,从自带敬畏感到“萌萌哒”“接地气”,更有亲和力、人情味的“人设”,不断拉近故宫与人们的距离。

不久前,上海博物馆为了迎接巨幅的古代山西壁画,史无前例地把博物馆的南门拆除了,这种对待文物的温情和敬意,令人感佩。而这似乎也是一种隐喻:文化蓬勃发展,传统生生不息,还需要拆掉更多的“门槛”,还需要更加开放的姿态,让更多的人走进来,让更多的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