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电影《铁三角》

徐克

总体布局

熟悉徐克非武侠作品的人会发现,影片开头的版面都贴上了徐克的标签。徐克和杜琪峰都是擅长布局的导演,但从结局上来说,杜琪峰的功力比徐克更强,所以徐克布局,杜琪峰打破常规是有道理的。

徐克总是在他的电影中建立复杂的人物关系。角色多,关系杂。杜琪峰的电影中似乎也有类似的场景,但处理方式不同。

杜琪峰电影中的人物是谁不是重点,重点是隐藏的线索在关键时刻完全爆发出来,构成了强烈的戏剧效果,而人物的性格,无论是白人、黑人还是灰色,都不是那个场景结局的关键,而是不同的性格在那个场景中形成了完全不协调的对比,让整个场景变得合理有趣。也就是说,在杜琪峰的作品中,人物完全是为故事服务的,故事是为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寓意而设定的。他的电影不是让观众和人物站在同一个平面上感受喜怒哀乐,而是站在整个人物群体之上,用看不见的眼光去感受。

在徐克的一些古装片里,往往在片头就有这样一种吸引眼球的感觉,但徐克毕竟是娱乐片的导演。当所有的线索都安排好了,有了巨大结构的可能,他还是要用角色的魅力去感染电影观众。

有点类似于新龙门客栈的三路斗争的布局,三个为了钱而落魄的男人(任达华孙)一个为情人(林熙蕾任达华的妻子)设计陷害的警察(林家栋)和三个准备劫持的歹徒,撑起了前半段的剧情冲突。在这一部分,最佳演员或者说全片最佳演员非林家栋莫属(我真的很喜欢这个演员,期待文雀)。在第一部中,主要角色是林家栋、林熙蕾和古天乐。林家栋与林熙蕾的暧昧关系是林家栋陷害任达华的起因,而三人组成员、林家栋收买的内奸古天乐受林家栋指使,让任达华给土匪当司机,为土匪与三人组和林家栋的纠葛埋下了伏笔。

徐克不属于银河映像。可以说徐克在布局阶段是出于礼貌。考虑到同属于银河映像的林岭东和杜琪峰的工作风格,给出了他们可能的发挥空间。第二段,任达华和林熙蕾的关系,让吓人又有点神经质的林岭东的叙事风格很舒服,第三段,包括混混在内的所有角色走到一起后的戏剧场景,让杜理科奇峰电影风格的观众很过瘾。

除了考虑其他两位导演的布局,剩下的完全是徐克自己的工作风格。

无论是早期的《英雄本色》,还是前几年的《逆流》,节奏感、干净有力的场面、反派的实力、细节的逻辑都堪称完美。

歹徒误以为林家栋是司机,林家栋击毙其中一名歹徒后的尴尬局面也很有徐克风格,为另外两名歹徒追捕林家栋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徐克成立的三人组没有告诉观众什么是古物,但他把权杖交给了林岭东。唯一遗憾的是,古物的设置完全不符合杜琪峰作品的理念。此外,在林岭东的手中,他居然创造了一个“山无棱,河无竭,冬有雷震,夏有雨雪,天地和合!”殉情诗和金花给追死人和精神错乱的典范故事带来了一部很好的黑色幽默电影,有点无意义和意外。

林岭东

破坏计划

上海电影院的海报上写着“徐克安排林岭东破坏杜琪峰的游戏”,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海报设计者的高水准。

林岭东的环节可以说是这部电影中最薄弱的环节。虽然他的环节在林岭东非常程式化,但正是因为这种程式化,才把整个故事拖进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把第一幕苦心营造的角色关系走向完全打乱,直接变成了任达华和林熙蕾这两个精神错乱的人的舞台。杜琪峰的风格完全不可能沿袭林岭东的设计,所以我们看到在第三幕中,杜琪峰完全忽略了第二幕中任达华、林家栋和林熙蕾之间的关系,直接讲述了自己的电影寓言。因此,三种行为之间的分离是显而易见的。我想如果我们跳过林岭东这一环节,如果徐克拍第一部,杜琪峰拍第二部,观众可能会觉得更流畅。

林岭东的第二部很像当年刘青云的《眼露野兔》。人物都很紧张,故事透露出一点超自然的气息。事实上,林岭东的很多电影都是这样的。气氛先行,逻辑让路。感觉中,导演的作品有点像是在哪里拍的,怎么奇怪怎么来的,也就是说整体的完整性不够。几年前的一部娱乐片《惊弓之鸟》也是血淋淋的。

不过,既然他也是一个很棒的导演,毕竟有一大批粉丝。我不喜欢不是说这种风格不好,而是在这样一部三段式接龙电影里,总有一种首尾渐行渐远的感觉。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海报所说,真的好像是剧透。

唯一精彩的一幕是任达华的一辆飞行汽车,似乎花了些功夫。

林熙蕾紧张得拿着手机手舞足蹈,而任达华的歇斯底里,虽然很有林岭东风格,但对于那些冲着电影故事本身,却不太了解导演风格的观众,尤其是以中国大陆娱乐片的视角来看的观众来说,确实显得突兀和碎片化。

杜琪峰

陷入陷阱

作为港片标杆的,在第三部中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完全杜式的画面。

单一的场景,人物的处处聚集,相似画面的反复出现,爆炸性的氛围,全景与局部矛盾的协调,对全局的操控,人物性格的淡化,音乐中的亲近感,一种用画面讲故事,用细节代替人物性格讲故事的风格,扑面而来。不用说,这些熟悉的技术是杜琪峰发明的。

杜琪峰在新作中加入与前作相似的经典桥段也是常有的事:三个人去医院或者打车找林家栋的争执让人想起流放,芦苇似曾相识让人想起柔道龙虎榜和流放。水舱的结构让你想起了早期作品《真英雄》,战斗的真实感也是炮火的翻版。

此外,只在第三幕出现的林雪、尤勇智和赵志成也让人会心一笑。杜琪峰真的很有幸,银河映像预留了三个杜家班给他开小灶。

最精彩的两段是拉闸后的混乱抢夺。四个看似相似的塑料袋包裹着的完全不同的物件构成了一场强烈的戏剧,而所有人物的出场与喧嚣,在芦苇场抢站时的硝烟,在芦苇迷宫中寻找出口意义的唯一途径就是丢掉金甲(为了摆脱心魔,以免迷路),这一切都给了我们杜甫爱好者重温情怀的机会。

至于结尾那句“自首”,我觉得处理得很好。是对内地电影管理发行机构的嘲讽,执着于标准,追求经济效益的引入,导致了香港电影一次又一次的阉割。但我相信这部电影实际上通过了审查,没有加上这句话,但杜琪峰坚持加上这句话,就像打了电影局的标准一巴掌,没有让人生气。

演员(根据三部电影中不同演员的场景,评分)

第一部分

林家栋10积分

古天乐8分。

任达华7分。

孙洪磊6分。

林熙蕾6分。

第二部分

任达华10积分

林熙蕾9分。

林家栋8分。

古天乐7分。

孙洪磊6分。

第三部分

这部分没有主要演员。

除了基本被忽略的林熙蕾,所有的角色基本都是一样的。

林雪是唯一会留下深刻印象的人。

三个导演,三种风格,正是香港电影发展的三个阶段。

徐克时期的武侠叙事风格

林岭东时代的惊悚片。

杜琪峰时期的作家电影和寓言电影。

香港电影从迎合市场导向到强烈的导演个人风格再到回归电影本身的表达语言。香港电影死了吗?这句话早就该扔进垃圾箱了。不管票房如何,香港电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活得更像真正的电影。

再想想邱乃海、游达志、赵崇基、彭浩翔等一批新生代创意人的实力,港电影的未来是无限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