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游戏改编的电影往往很难成功?

说到育碧,大部分热爱游戏的游戏玩家可能会认为它是一家痴迷于开放世界游戏、重复任务和观光模拟器的游戏厂商。无论怎么联想,都很难把育碧的写实作品和花哨的动画联系在一起。不过,育碧最近公布的《看门狗》和《孤岛惊魂》动画确实显示了育碧对影视的热情。

虽然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育碧在游戏改编动画和电影领域已经进行了多次尝试:

从2013的动画电影《胡言乱语的兔子入侵》娱乐性又不失胡言乱语兔子本色,到2014的电影《细胞分裂》只听雷声不下雨,

然后去看2016法国鲨鱼主演的西班牙刺客大师阿奎拉的故事的刺客信条电影。

以及最近官方公布的《全境封锁》电影——在此之前,《全境封锁》已经有了五部制作精良的微电影。

遗憾的是,育碧虽然改了这么多游戏,但要么是画大饼,要么是名声稀疏——这不仅是育碧面临的困境,这种情况也成为了大多数电子游戏的魔咒。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2010电影《波斯王子:时之沙》。

这款本应在16年前的学习公司金融风暴中毁灭的游戏《波斯王子》,在育碧接手后奇迹般的重生,随后《波斯王子:时之沙》诞生,育碧在掌声中赚得盆满钵满,间接促成了未来王牌刺客信条的诞生。

所以作为一部风光无限的电影,时间之沙一定要有足够的底牌。结果波斯王子的父亲乔丹·麦金纳自己写了剧本,男主角是杰克·吉伦哈尔,在《断背山》中与希斯·莱杰演对手戏——他也是未来电影《全境封锁》中的男猪脚。

可惜花了大价钱拍出来的电影《波斯王子:时之沙》,烂番茄只有37%,媒体平均评分也只有5/10,依然没能逃脱口碑破碎的魔咒。

如果拿分数来看这一块,真的会让人觉得辣。但当时每一家媒体,无论是游戏媒体还是影视评测媒体,都心照不宣地给出了这样的评论:

育碧拍的电影虽然不好,但是CG游戏还是挺过瘾的。

这两年无论是手机门还是炉石和守望先锋,似乎都没有威胁到暴雪的群众基础。毕竟暴雪的旧时代都是暗黑破坏神和魔兽争霸打的。

这么庞大的国家,跨行业开疆拓土的野心也在意料之中,所以暴雪早在2006年就计划与传奇影业合作拍摄魔兽世界系列电影,暗黑破坏神电影稍晚,最终销声匿迹。

让我们回到魔兽电影。十年过去了,终于在2016年,《魔兽》在众多玩家的期待下发布了。当年在纳克萨玛斯和血腥修道院浴血奋战的我们,已经不是当年的我们,我们才刚刚开始绽放。趁我们还没枯萎,先看看电影,找找感觉。电影《魔兽》的剧情主要围绕着《魔兽》故事前期的爷爷们展开——我在看电影的时候,要不是坐在旁边的圣骑士提醒,我几乎都不记得llane wrynn是谁了。导演确实平衡了电影和游戏剧情,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了取悦粉丝而抄袭游戏剧本,导致整部电影没有爆炸。

和大多数电影电视剧一样,上映后冰冷冰冷的批评在魔兽脸上打了一巴掌。虽然中国内地上映首日票房达到2.82亿,但评论区两极分化严重。虽然用来布局故事背景的内容对于老玩家来说显得有点长,但对于没接触过魔兽的观众来说至少是友好的,相比隔壁的刺客信条电影还是很照顾普通观众的。

历史上那么多把游戏改成电影的案例,站着都能挣钱,真的一只手就能数出来。

曾几何时,《古墓丽影》是无数小男生放纵荷尔蒙的游戏——夺宝奇兵式的剧情和武打,充满恶意的关卡设计,正面突出穿着酷炫礼服的女主角,总让人有一种被逼的感觉,面前放一包面巾纸,方便玩游戏擦汗。

在选角方面,安洁莉娜·朱莉绝对可以捧出劳拉·克劳馥这样的性感女人形象,但演员再好也救不了这部电影的剧本。显然编剧没有平衡好游戏内容和影视之间的微妙平衡。《古墓丽影》投资654.38+065.438+05万美元,收回2.7亿美元,基本达到了影视收支比例的标准线。

2003年,续集《古墓丽影:生命的摇篮》上映,所有人都意识不到电影的质量,制片方也没能从电影中赚到多少钱——更不用说续集的投资比上一部少了2000万美元。在这部电影中,过度的性感夹杂着不合逻辑的老派故事,这就像是用英尼·琼斯的《夺宝奇兵》取代了印第安纳·琼斯。动作戏看起来很扎实,但是频率没有规律。

在被Square Enix拿下后,Edios工作室去年拍摄了一部根据水晶动力公司的《古墓丽影》(2013)改编的电影,我们的pong老朋友古言·祖(dan)也加入了进来,扮演了主人的角色。

同样的龙三角,同样的邪马平台,电影《古墓丽影:起源之战》相比原著,在后两部游戏中聚焦反派组织“神圣三位一体”。虽然首日票房表现不错,但从烂番茄50%的新鲜度、7.5的IMDB、6.5的豆瓣来看,本片的口碑表现似乎并不乐观。全片的感觉只能用“不满意”来概括。即使是新三部曲中最扎实的剧本《古墓丽影》(2013),也无法扭转艾丽西卡·维坎德版劳拉的形象,干巴巴的,既不性感也不狂野,缺乏匠心和力量。虽然电影剧情发展还可以,但是对于玩家来说,“

黑仔:2015中的代码47似乎与时代脱节了,无论是剧情设定还是武侠风格。不像是为一系列粉丝打造的电影,更像是迎合市场口味的39元大桶爆米花。

杀手系列从来没有直接讲过故事,除了线性流动的杀手:赦免,所以制片方直接把电影里的47个人设定在杀手:赦免上,省事,方便延伸叙事内容,讨好一波粉丝。

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黑仔:代号47》依然成功运用了抗日剧的武打,感动了无数观影者,获得了8230万的票房,远超3500万的成本。而且,Square Enix的负责人阿德里安·阿斯卡里(Adrian Askalie)说,他会用自卫、古墓丽影、杀出重围、小偷和

2002年,同样是日本工厂的卡普空开始拍摄《生化危机》系列电影。虽然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每部电影都比上一部差,就像试图到达一个低楼层。在《生化危机:最后一章》中,就像过马路一样,每个人都在大喊大叫。

相比《生化危机2》重制版,后期电影和沉浸在好评中的《生化危机7》更是颜面尽失。两年前,康斯坦丁电影公司宣布重启《生化危机》这部电影。这种新炒的冷饭能否重获声誉,还是个未知数。

之所以把游戏改成电影,是因为游戏中的玩家可以通过操控主角来达到更真实的沉浸感,这是看电影时无法获得的,所以电影只能通过叙事和演员演技来面向观众。

最纠结的是,由于游戏作品的世界观太大,在内容的选择上,很难做到游戏迷和普通玩家之间的平衡。如果省略了叙事伏笔,普通观众就会一头雾水。这样的电影或许能让影迷更好看,但从商业角度来说,绝对不可能让座;相反,如果剧本为了讨好普通观众而做出妥协,那就考验编剧和导演的叙事改编能力,如何做到口碑和票房双丰收。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只有导演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