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学兵连的战略意义
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樊,西经陕西南部秦巴山区,南达四川重庆。襄渝铁路沟通了我国西南和中南的铁路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襄渝铁路西段(四川段)1968年4月展开施工,襄渝铁路东段(湖北段)1969年3月展开施工,襄渝铁路中段(陕西段)1970年3月展开施工。经过近6年奋战,襄渝铁路于1973年10月19日全线接轨通车。
襄渝铁路全长915.6公里,新建正线859.6公里。襄渝铁路新建正线由铁道兵承担修建任务。
铁道兵修建襄渝铁路部署了8个师、6个师属团、2个独立团,***23.6万兵力。鄂、陕、川三省动员大量民兵配属铁道兵各师施工。1971年襄渝铁路进入施工高潮时,湖北省动员民兵14万,陕西省动员民兵和学生民兵15万,四川省动员民兵30万,三省总计动员民兵59万,加上铁道兵23.6万兵力,军民筑路大军***达83万兵力(未计铁道部、水利电力部、交通部和建筑材料工业部等部组织的工人数量)。
襄渝铁路中段(陕西段)大部分位于陕西省境内,陕西段总长264公里,穿越陕西省南部5个县。襄渝铁路从湖北省郧县进入陕西,经过陕西安康地区(今安康市)的白河县、旬阳县、安康县和紫阳县,在陕西汉中地区(今汉中市)的镇巴县境,穿越大巴山主脊,进入四川省万源县。陕西段山重水复,地形险峻,人烟稀少,交通困难,施工条件极差,工程尤为艰巨。陕西段桥隧折合单线长达215公里,为陕西段线路长度的81.5%,就是说襄渝铁路陕西段基本是在大山的“肚子”里穿行,是名副其实的“打不烂、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陕西段从白河县西经旬阳县、安康县到紫阳县是沿着汉江修建,从紫阳县城到镇巴县是南溯汉江的支流任河修建。
铁道兵在襄渝铁路陕西段部署了重兵。有7个铁道兵师进入陕西境内施工,其中5个铁道兵师的师部先后设在陕西境内。铁道兵兵部还向陕西段调来了铁1师第2团、铁5师第23团、铁14师第70团、铁12师第60团,进行兵力支援。襄渝铁路陕西段的铺轨任务由铁1师、铁5师和铁7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