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废一个孩子很简单,父母只需要当一个“损娃家”

“阿姨,我压力太大了,想跳楼……”

这是贺兰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了一起特殊警情,接到这通电话,接警员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一边安抚小男孩情绪,一边引导其说出身份信息、家庭位置关键信息。

在确定了男孩所在位置后,接警员迅速指令派出所、消防救援火速赶到现场,而接警员则继续倾听小男孩的诉说,尽量为民警救援争取更多时间。

随着交流的深入,小男孩终于吐露了心声:“妈妈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对我说很难听的话, 我怎么生出你这么不争气的东西,给我滚: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比你强多了,你看看你能做什么,一无是处……”

并且小男孩的母亲还经常对其发脾气,加上对孩子损言损语,长期以来,导致孩子压力过大,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当民警到达现场后,试图敲开小男孩的家门,小男孩的情绪突然变得激动,不愿意开门。最终接警员决定自己到现场劝说小男孩。

17分钟后,当接警员出现在楼下时看到小男孩半边身子已经悬空,为防止出现意外,接警员通过自己的电话对小男孩耐心劝说,终于小男孩放下了心中的戒备,从窗台上下来打开房门。

在房门打开的那一瞬间,母亲将小男孩抱在了怀中,哭着说:“没事就好,妈妈再也不说你,妈妈错了。”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窗户,有的时候也是墙,父母的一句话可能会伤害孩子一辈子,永远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有专家研究指出,在中国68%的父母都曾经损过孩子,而这种行为将会成为孩子一生的伤痛。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nkids曾发布过这样一则海报:

第一个孩子手里拿着一张30分的考试卷,整个人看上去比较胆小,神情紧张, 身上刻着的是父母对他说的话: “脑子让猪吃了吗?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第二个孩子是刚刚跟小伙伴们完成一场不错的足球比赛,身上的泥渍还在,因此惹怒了父母:“ 没见过这么脏的孩子,你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

第三个孩子手里捧着打碎的花瓶,无助地望着你,眼神空洞,像是随时等待父母的责骂,他的身上刻着的话是: “天天毛手毛脚,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吗?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都忽略了损言损语带给孩子的影响,在孩子做错或者没有达到父母期望的时候。

都会说出让孩子伤心甚至绝望的话,很多父母损完孩子之后都不觉得有什么错,甚至不觉得自己对孩子用过损言损语。

在网上一搜,能发现生活中很多因为父母的损言损语导致孩子自杀的案例不在少数。

看过一则这样的新闻,贵州一名8岁的小女孩作业没写完,怕被父亲责骂,便离家出走了。原来,女孩的父母离婚了,父亲靠送外卖养家糊口,独自抚养孩子。

可父亲为了让孩子认清现实,经常对女孩言语犀利:“ 从我和你妈离婚,我对你是怎么样的?现在公司没谁有我苦,凌晨3点还在接单;我熬夜赚钱都是为了让你过好点……”

长时间的损言损语,会让孩子感觉被父母嫌弃,认为自己真的没用,出现了自暴自弃、抑郁、自杀等现象。

三、父母好好说话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韩国综艺节目《超人回来了》某一期节目中,爸爸朴柱昊起床后,客厅变成了“灾难现场”:满地的麦片,姐姐趴在地上吃麦片,弟弟光屁股坐在麦片上。

一向好脾气的朴柱昊见到这样的“大场面”也愣住了,本以为他要大发雷霆,但是他却克制住了脾气,弯下腰问了姐姐一句:“因为爸爸不在,娜恩给建厚做的饭吗?”

原来是因为弟弟饿哭了,娜恩想要照顾弟弟,所以把麦片和牛奶拿出来和弟弟一起吃。问清楚了原因,朴柱昊不但没有批评姐姐,反而对她说“谢谢。”

如果换做是你,你会像朴柱昊这样做吗?而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这样克制的父母太少了。

几米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他们为了让孩子认清现实,言语犀利对孩子损言损语,可能会让孩子暂时“听话”,但真正的问题孩子最深处没有被发现,很容易故态复萌,甚至会引起孩子的愤怒、叛逆、不配合。

那不是教育,是压制、中断、阻碍了发现孩子行为背后动机与需求的进程。

所以,父母应该用温和与耐心,和孩子好好沟通,更能触及到事情的本质,方便父母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育方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拒绝损言损语,教育孩子请低声

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与孩子沟通用不同的声调说话,会收到不同的效果,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第一,父母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音量

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控制自己的音量,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父母大声说话时,孩子的内心就开始变得紧张,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那么,父母该如何控制自己的音量呢? 其实,很简单,当我们听到自己的声音开始变大的时候,先停下来, 问问自己现在是不是困了、累了、肚子饿了?还是此刻心情不好?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生气并不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而是想发火的时候,娃刚好出现面前,可能就把他们当成了出气筒。这个时候,停下来思考自己发火的原因,就很有必要了。

如果孩子依然缠着你闹腾, 最好的方式就是坦诚地告诉孩子:“我今天心情不好,所以我的声音可能会比较大。”

第二,父母说话情绪要稳

美国神经学专家保罗·麦克里恩博士提出了“三位一体大脑理论”,其中情绪脑和理智脑掌管着人的情绪和理智,在与孩子说话沟通中,父母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势必就会出现损言损语的情况。

父母需要做到 “先倾听后开口,先情绪后事情。 ”同事马姐在辅导儿子写作的时候,遇到一道难题马姐就反复给儿子讲解,可儿子依然做不出来。马姐开始变得急躁,心中冲上了一股怒火。

但她还是控制住了自己,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之后便说:“做了这么多次,的确令人头疼,我还可以帮你做些什么?是继续讲解还是请教老师?”

儿子不慌不忙地说:“让我自己想一想”,最终孩子解出了这道题。 当你理解孩子的情绪时,他的情绪就会平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正如《道德经》所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事情无论好或坏,对与错,都有其教育的价值,而语言的善意和智慧与否,却能深深地影响孩子,甚至一生。

第三,父母要注意我们的身体语言

和孩子说话时,还要注意我们的身体语言,孩子不仅能敏锐地观察声音、语气和面部表情,还能感知到非常细微的身体语言。

有一次闺蜜的女儿兴高采烈地说,长大后想要成为一个超厉害的科学家。闺蜜心想就以女儿的成绩,当科学家简直是白日做梦,便不由自主地翻了一个白眼,转身就走了。

这件事情之后,女儿开始疏远闺蜜,闺蜜察觉到情况后,主动和女儿聊天,才知道是自己不经意的肢体语言,伤害到了女儿。

与孩子沟通时, 父母千万不要做出翻白眼、叹气、转身、耸肩这类的动作。

因为这些动作,会给孩子自我表达的热情泼上一盆冷水,让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不自信。

父母的说话风格,深刻影响孩子的成长,好好说话,养出真诚、热情、专注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