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兴化府与江苏兴化的关系

江苏兴化建县在先,福建兴化建县(军)在后。

福建莆田市古称“兴化”,追溯其来源,是由于游洋洞农民林居裔在北宋初发动了规模很大的农民起义,震动了宋太宗皇帝。据明朝周华所著《福建兴化县志》(《游洋志》)记载:“宋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间,林居裔倡为不轨,哨党寇乱,亻替号西平王。

摄莆邑事黄公禹锡乞兵于漕使杨克让以讨之。四年己卯,诏永泰、福唐(今福清县)合游洋、百丈二镇置太平军,寻改为兴化。”这是地方史志关于“兴化”的最早记载据明代周瑛、黄仲昭的《兴化府志》卷一《叙郡县》记载,莆田在唐朝隶属泉州,在莆田山区只设游洋镇和百丈镇(今大洋乡)。

游洋又称“游洋洞”。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太宗阅泉福图志,以为游洋地界两郡,地多险阻,民或未信,必择其人往教之,乃可从化。”宋太宗决定:“立兴化县,建太平军,改兴化军以统之,以泉州之莆田、仙游二县来属”。兴化军相当于州郡一级的行政建制。唐以前,福建只有七个州郡,宋加上兴化军,便有八个州郡,从此以后,福建才称“八闽”。

兴化军只管辖兴化、莆田、仙游三个县。军治、县治都设在兴太里万山丛中的游洋洞。上述两则记载的时间需要留意。前说建军在“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后说为建县在五年(公元980年)。

可见,江苏兴化建县在先,福建兴化建县(军)在后。

至于为何同时而不同省份有两个“兴化县”呢?当时这种重名现象可能并非个别,据记载清代曾经进行整理,使得全国县以上地名不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