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的历史沿革
建国中学为台湾最早设立之公立高中,校内红楼建于日治时期(1909年),已列入台北市市定古迹。校区邻近南海学园、植物园、博爱特区、台湾历史博物馆、教育广播电台等文教机构,交通也颇为便捷。
建中为台湾历史最悠久,在校及毕业人数最多且最著名之高级中学。平均来说,在每年夏天举行的国中基本学力测验中排名前1%(PR值=99)的台湾地区国民中学毕业生才有机会进入该校就读。另外,该校以自由学风著称,社团的多元蓬勃发展也颇为著名。各年级设有数理资优班两班、乐旗班一班、人文及社会科学资优班一班、体育班一班,学生人数近四千人,并有社团七、八十个(全台最多)。
该校每届毕业学生超过四成(约五百人)进入台湾最著名的台湾大学各系就读,台湾其他著名大学新竹清华大学、新竹交通大学、阳明大学和台湾岛内各校医学系的学生,也以该校毕业生为最多。总计历年来毕业校友已超过十万人,遍及全球华人分布地区,是台湾在校及毕业人数最多之高中。也有不少毕业学生选择前往岛外一流大学就读。
在国际竞赛中,该校学生们有着优异的表现。台湾选派参加国际科展之正选代表,大多为建中生,获得美国国际科技展览会大会奖及其他各国科展的奖项。在台湾当局“教育部”举办之高中数理及资讯学科能力竞赛中,建中选手亦经常囊括各学科前三等奖项,取得国际科学奥林匹亚(International Science Olympiads)竞赛选训营的资格,最后并获选为台湾代表队选手。该校也是国际科学奥林匹亚竞赛史上“单一学校获奖数”最多的学校;截至2006年,该校选手在国际奥林匹亚竞赛(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资讯领域的奥林匹亚竞赛)中,一***得到了50面金牌,68面银牌,21面铜牌。
除国***内战后曾短暂配合政策收容来台之大陆女学生外,该校长期以来皆只招收男性学生,虽有改为男女合校之议,但始终没有实行。该校也一直采用台湾中学传统的卡其色制服与绿色书包,卡其色制服已经成为该校学生认同的标志之一。
建国中学的校名,乃来自于当时台北一中与二中的名称争议。1945年12月6日一、三、四中台生联合复课后,14日,省教育处令一中、三中、四中台生合并为台北第一中学,暂于四中校舍(即在一中校内)上课。15日周五,于四中正式上课,暂由前四中校长小林敏代理校长。
但旧二中学生认为二中是以台人为主之学校,而一、三、四中则是以日人为主的学校,应由二中成为一中,对教育处此举表示不满。张耀堂校长自1946年一月中旬就任后,努力奔走。教育处于是于一月二十八日将台北一中更名为“台湾省立建国中学”,二中则更名“台湾省立成功中学”,取其“建国成功”之意。自此,建国中学之名订定,沿用迄今。
由于日治时代台湾各地的“一中”多为招收日人子弟者(台中一中除外),二中才有较多比例的台生。因此在光复初期,类似的一中、二中争议不少。在台中是沿用校名,台南则互换,高雄则合并。而台北地区的女子高中较为特别,台北第一高女成为北一女中。台北第三高女更名为北二女中,再更名为中山女高。台北第二及第四高女则在战后不久因校舍受损严重停办,二高女原址在立法院,四高女原址在台北护理学院城内校区。 台北一中
该校创校于1898年,初为国语学校第四附属学校增设寻常中等科,为专收日籍学生的中等学校。该校设立初期,数经更名,1907年独立设置为台湾总督府中学校,学校分为两部,第一部仿英国伊顿公学(Eton College)规划,希望能培养出具有世界观的“大国民”;第二部仿行日本本土学制,并于1909年迁入位于龙口町之新校舍,即南海路现址。1914年改为总督府台北中学校,1922年再改制为台北州立台北第一中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年10月29日台北一中和台北四中的台籍学生自力于永乐国民学校(今永乐国小)复课。后台北三中台籍学生加入,12月5日,迁日新国民学校(今日新国小),次日(12月6日)于日新国小办联合开学典礼,后以为校庆,以资纪念;台北一中的日籍学生以台湾省立仁爱中学的名义于原址继续上课(旋并入台湾省立和平中学,今台北师大附中)。八天后,台湾省教育厅下令将台北一、三、四中的台籍学生合并为台湾省立台北第一中学,暂于旧台北第四中学校校舍 (今建国中学东北角宿舍区)上课,1946年1月28日更名为台湾省立台北建国中学,1967年改制为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
战后,建中初设有日夜间部高中、初中、补习学校初高中等多种学制,战后初期一度男女兼收(1955年停止招收女生)1955年开办中和分部,1961年脱离,今中和国中。至1968年,因台湾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政策而停办初中,建中成为专收国初中毕业生的高级中学,1980年代初期停办夜间部高中,2000年则停办进修补习学校,仅存日间部高中部学制,并专收男生。 日治时期
任别 就职时间 姓名
一 1896 町田则文
二 1902 田中敬一
三 1907 本庄太一郎
四 1908 本庄太一郎
五 1912 广江万次郎
六 1913 土屋允安
七 1916 松村传
八 1925 滨武元次
九 1931 十仓精一
十 1934 高桥隆
十一 1938 渡边节治
十二 1942 森长整
十三 1944 志波俊夫
光复后
任别 就职时间 姓名
一 1945 张耀堂
二 1946 陈文彬
三 1947 孙嘉时
四 1948 梁惠溥
五 1949 贺翊新
六 1955 凌孝芬
七 1957 贺翊新
八 1967 崔德礼
代理 1972 王芜先
九 1973 黄建斌
十 1986 李大祥
十一 1989 刘玉春
十二 1996 李锡津
十三 1999 吴武雄
十四 2008 蔡炳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