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上帝,这部电影

其实早在19年底,电影就有两个发展方向,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英文就不写了,有兴趣的人可以找度娘)。当然,这两个词在电影中的使用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名词,而是一种概述,或者说是一种风格,而我们喜欢的电影表演早已跨越了这两个词的内涵。浪漫的心是包含在一部电影里的,但内核里的艰苦苦涩的现实才是我们现在导演最喜欢的形式,比如今天给大家介绍的电影《天啊》。

刚开始看电影140分钟,有点害怕电影的叙事节奏。我害怕这又是一个穿越外星人和地球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一拖再拖,变得约定俗成,被骗了。但是看完之后的惊喜是合理的,也是意料之外的。我的上帝,印度电影给我带来了一时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受,所以我要在微博影评里打四星半,以示对印度电影的敬佩。不为别的,只为影片在浪漫的外壳下对人性、宗教、宽容的思考,为影片的勇气,哪怕这种勇气思考是幼稚的。

作为机组人员,我们经常在印度德里过夜。作为身在国外的中国人,如果说我们还有一些自豪感的话,很多来自于和印度人的比较。房间的每个角落都是一米以下的潮湿,空气中弥漫着这种到处都是人或动物方便的浓浓的味道。就连五星级酒店的水也不能放心饮用,因为即使我们屡试不爽,中国人的胃也无法抵挡咖喱这种印度不干净食物的猛烈冲击。不拉肚子一两次就难受了。当我们到达印度时,我们中国人不再认为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自豪感。这是印度。但是印度人比中国人幸福。大家都比中国幸福。

穷人开心,乞丐开心,富人开心,各司其职。清洁工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总统的命,只是因为他们有自己庞大的信仰,有自己的神。问心无愧地尊重你的上帝。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充满宗教气息的国家来说,《我的上帝》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印度电影人表现出来的勇气是惊人的,真的让人很嫉妒印度电影人有这么宽松的电影创作环境。好吧,我们再谈谈。这是题外话。

一部电影之所以是好电影,是因为它的角度、光影、声音和画面。《我的上帝》一如既往的有着唯美的画面,唯美的音乐,唯美的男女主角。虽然个别剧情略显延迟,矛盾冲突略显夸张,性格转换略显牵强,但在这样一个全被《复仇者联盟2》包裹的电影院,如果你喜欢被逼,喜欢思考,喜欢笑喜欢哭,那就去看这部电影吧。

简单说说你最喜欢的地方。男主阿米尔汗,男主演技出众,白眼多眼少仁的表演功力着实令人佩服;包强的配音有自己的特色。虽然我不是很喜欢,但电影的原声应该是印度偏远地区的达利特人的方言(呵呵,我猜的),所以电影的主题应该是反映阶级的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大杂烩。不过被包强配音后还是绊脚石,但我知道包强兄弟为了中国翻译制作的电影事业,已经尽力了,做了那么多事,诚意很足,我就不吐槽了。

就像喜欢印度电影的观众一样,他们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里面的歌很精致,歌很好听,歌词准确有意义,电影的主题表达得非常好。看电影,听里面的插曲,小春的歌《上帝啊,救救我》的歌词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这和艺术是一样的,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译制电影删掉了原著的歌舞场面。唉,译制电影的导演以为这样会让原著更接近现实主义,但非常遗憾的是,这正是印度电影浪漫主义表达的特点。

电影的画面很美,印度电影的灯光工程师都是世界一流的。印度电影的功力,从几个男性裸体镜头的处理就可以看出来,人物在影片中表现的很成功。反正柔光一路走到底好吗?这是印度电影的特点。生活中没有歌舞升平,也没有如此光鲜亮丽的形象。但印度电影的产量之所以世界第一,是因为它让人向往美好,看到了希望和逃避现实的特质,就像宗教一样。

由此判断,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亚洲最高水平的电影不在韩国,而在日本。守陵失步,笑杀邯郸人,没有自己的特色,只是模仿,这必将在世界电影的林跃中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不好意思,又跑题了。

宝莱坞眼中的外星人显然和好莱坞有着天壤之别,没有眼花缭乱的特技,但导演和编剧敢于挑战印度人现有的宗教和偏见,甚至挑战印度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导演的勇气让我完全喜欢上了这部电影,这其实也是我们讨论的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中巴关系,穆斯林习俗,还有我们对上帝的信仰,这样的话题对于我们这样的无神论者来说并不容易。“我说话不奇怪,不用力,不慌乱,不精神。”人们对这一点是如此忌讳,而我在新疆长大,那里很多民族的信仰和习惯更加多元,却没有一部文学作品敢于挑战这些禁忌,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正视差异和现实。到目前为止甚至没有一个观点或者含沙射影,但是我们在这部印度电影《我的上帝》里看到了。导演敢于跋涉禁区,然后通过一个外星人的思考,画出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这是印度电影编剧和导演所掌握的技巧。我喜欢这部电影,主要是因为这个。

印度电影很奇怪,喜欢的人特别喜欢,不喜欢的人看完就恶心。但是我们一直鼓励多元文化,鼓励独立思考,鼓励民族特色。你看惯了速7、伏2之类的好莱坞视效制作。何不换个心情,看一部像《天啊》这样有亚洲特色的好电影?

老虎评分,90分,强烈推荐看电影。